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美国这样“高考”

美国这样“高考”

读者文摘 日期:2020-6-15

近闻中国高校以“华约”(以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的简称)“北约”(以北京大学为首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的简称)结盟争夺考生,是好事或坏事?在我看来,好坏的评价标准有两个,一看他们争“什么人”,二看他们“怎么”争。

美国高校招生也有或明或暗、似松似紧的联盟。据曾任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大学招办副主任米歇尔透露:常春藤联盟用同一个“计算公式”来换算申请者的学业指数。可见,结盟与否不是问题,竞争也可以是好事,关键是招“什么人”?“怎么招”?

“神秘”录取计算公式

美国高校招生也有考试,最重要的参考考试成绩是SAT,全称ScholasticAssessmentTest,中文名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但只有SAT成绩远远不能决定一个高中毕业生能上哪所大学。以哈佛为首的世界一流大学甄别人才的标准则是“三合一”:高考成绩+高中成绩+综合素质。

对美国高中生来说,高中平时成绩非常重要,堪比头上的“紧箍咒”,老师更是念念不忘:考试算分、作业算分、实验算分、课统考后,许多大学会把AP课换算成大学学分。选AP课,在计算排名或总分时,可额外加分。

在美国,大学越好越重视高中成绩,常舂藤联盟使用的“神秘计算公式”即:高考成绩+高中成绩一学业指数。当然,不是简单相加,而有个较复杂的公式。综合素质

美国高中生参与的活动大致可分成几大类

体育活动:包括奥运会、国际赛、洲际赛、区域赛、校际赛……

文娱活动:会什么乐器?参加什么剧团?演什么角色?得什么奖……

科技活动:参加什么学术俱乐部?参加什么学术竞赛?搞过什么发明?得过什么专利……

校内活动:参加什么学生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什么成就……

校外活动:参加什么社会团体?任什么职务……

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堂讨论算分,甚至出勤都算分。

美国高中分快、慢班,荣誉班。许多高中在高三高四开AP(AdvancedPlacement)一课,即在高中上大学课程。通过全国

有的大学,如普林斯顿大学,还把上述活动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等:参加奥运会;登上卡内基大礼堂演奏小提琴;获科技发明产品专利;出版书籍等“明星”级别。第二等:在体育或音乐领域获州一级荣誉,如州摔跤冠军、省级音乐大奖赛一等奖。第三等:一或两个学校运动队长、管弦乐团指挥、学生会主席等。第四等:参加各种课外和社会活动,仅为一般成员。第五等:很少参加课外和社会活动。

与中国高中生不同,每名美国高中生必须无偿完成“学雷锋”数十小时。有些高中生学业不优秀,但因“学雷锋”十分突出,如到非洲或南美贫困地区去为穷人建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了“上帝”。

普林斯顿大学曾破格录取了一个推销大量童子军饼干的黑人女孩。据说,这个小姑娘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见CEO。从饼干的美味,讲到怎样用卖饼干的钱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公司做善事将对社区造成影响……孩子的胆略打动了不苟言笑的CEO,他大笔一挥订购了大量饼干。普林斯顿从这件事中,看出她具有与众不同的潜在领导素质。

如果一名学生的学业指数和综合素质的等级都很高,录取没商量。反之,“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虫,学业指数再高,大学也会考虑是否有某种人格缺陷,不予录取。招生政策的倾斜

据报道,哈佛大学曾录取过一个叫LizMurray的纽约流浪女。另据《洛杉矶时报》披露:48岁的退役军人迪威特,是个流浪汉,申请伯克利大学四次被拒。于是,他求见校董会。虽然只有一分钟,但他强烈的求学意志打动了校董,得以入学。三年间,这个露宿公园、早上到学校厕所洗漱的流浪汉,各科成绩除了一个B+,全是A,毕业时,代表所有学生上台致辞。

不管是现代版的“灰姑娘”上哈佛,还是“流浪汉”读伯克利,都体现了美国高校在招生时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特殊政策。

美国公立中小学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学区的房地产税收。有钱人一般住城郊,富人的豪宅税收高,学校经费充足。穷人区房地产税低,尽管政府补贴,但经费仍严重短缺,因而校园破、设施旧、教学差。

这两类地区和学校毕业的学生,自然也有素质上的差异。美国高校招生时如何对待这种贫富差别?

如学生父母是教授,年收入20万美元,SAT得1150分,平时成绩3,5,大学会认为这个学生家庭条件好,成绩应该更好。相反,若父母只有初中学历,其中一人还下岗,兄弟姐妹一大堆,申请学生是家里的老大,为了给家里分忧每周打工30小时,SAT只得1000分,平时成绩3,0。但大学会觉得,你不但对家庭有责任心,在困境中仍有此成绩,如给你足够的资助和良好的大学环境,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二者相比,大学很可能会录取家境不好的孩子入学。

录取过程是自由恋爱

美国每年有七次SAT考试,但这些只是考试,与招生关系并不大。考题不是由高校出,成绩也不由高校判。许多美国顶尖大学在统计考生的SAT考试成绩时,不管你考多少次,只取最好的单科成绩。

这七次SAT考试,考生可参加任何一次,若七次不够,还可继续考,直到你认为所得分数代表了你的水平。由于考不好还可再考,心理压力不大,心态正常,因此,每次考分一般起伏不大,大多数美国孩子考一两次就不考了。

申请美国大学,没有名额限制,没有A类B类,没有抛档不抛档,也不规定第一或第二志愿……考生与高校之间,纯属“自由恋爱”,而且还有“三部曲”。

从高二(相当于国内高一)开始,学生就参加“高考预考”(PSAT),高三又参加第二次PSAT考试。成绩一出来,各大学分析考生资料后,就向他们发出热情洋溢的“求爱”信,每天家里的邮箱都被精美的画册塞得爆满。此阶段,条件好的学生被“迷魂汤”灌得迷迷糊糊,自以为是“大爷”,大学是“孙子”。其实,学校追着你拼命发邀请,只是把你当候选对象,候选基数越大,越有可能选出优秀的学生。

经过第一阶段被“迷魂汤”灌得迷迷糊糊以后,考生终于要决定:接下谁抛出来的“绣球”给自己相中的大学寄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寄出后,大学特别是抛“绣球”的大学会突然变得“牛气”起来,完全没有了第一阶段中的热情。无奈,当考生把自己的条件摆出去后,主动权便到了别人手上,你只好等待“宣判”了。

比较好的结果,是抛了“绣球”的大学接到学生的申请材料后,便把热情洋溢的录取通知书寄回来,而且还摆出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好吧,能给的条件都给啦,有意见可商量……”

之后,大学就隔三差五地发试探电子邮件:邀请访校;给予更高奖学金;邀请上网与学校的教授和学生聊天……这时,学校总是用商量的口吻与申请者交流,总是小心翼翼地提醒学生:决定是否接受录取的期限快到了……期限已过一周,我们假设你已接受其他学校的录取……我们仍然对你感兴趣,可把期限延迟15日……

接收大学的录取邀请,意味着要给高校寄回执卡,一并还要汇上数百美元的学费定金。这相当于敲定:经过几番互相追求,你已经是“他的人”了!

劫富济贫

教育公平是古老而现实的话题,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过论述。在东方,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最早的探索。

美国高校也实行“有教无类”,但不一刀切,从录取到收费,既公平又合理。美国一流大学典型的录取政策是Needblind政策。Blind指摸黑、不透光;Need指入学经费需求。大学在录取时,完全不考虑你的家庭经济状况,只用“三合一”的标准衡量你是否为他们想要的人才。如然,即使你的父母一文不名,照样录取。

录取名单形成后,将会送到学校的资助办,学校再根据你的家庭经济状况来决定给多少资助。如学生父母每年只能提供1000美元,而在哈佛上学每年需要50000美元,这就形成了一个49000美元的缺口,此时便产生了Needbased,即需要由学校补足的缺口。当然,富家子弟的学费,一分钱也不能少。

哈佛曾自豪地声称:给家庭年收入低于60000美元的学生提供免费教育;这种学生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免掉的巨大款项哪里来?校友捐款,向富人征集。还有一种永远无法得到证实的说法:如果每名学生在校实际需耗费40000美元,则收费标准定为50000美元,多收部分自然可以匀出来给贫困的优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