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但求无愧于心

但求无愧于心

读者文摘 日期:2024-3-27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礼部侍郎钱徽受命主持科举考试。任命一宣布,钱府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登门请托者络绎不绝,甚至连当朝宰相段文昌也前来拜望。

钱徽一边客气地请段宰相入座,一边想,自己与这位大领导素无走动,此番大驾光临,一定是又为杨浑之的事。果然,段文昌在称赞了一番钱徽过人的才识之后,便转入了正题。他说:“圣上命你主持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取人才,一定不能有所遗漏啊。之前我曾经给你写过几封信,推荐杨浑之,想必你都收到了吧?”

钱徽谦恭地回答说:“为国取士,事关国运盛衰,下官深知责任重大。您身为国相,日理万机,还不忘为国家推荐人才,令人感动,我定然秉公办理,不负圣上和您的期望。”

杨浑之是前刑部侍郎杨凭的儿子。其实段文昌与杨凭虽然同朝为官,但并无深交,之所以如此肯为他儿子说话,全看在几张字画的面上。原来杨凭喜欢收藏书画古董,颇有几件价值不菲的珍品,恰好赶上儿子要参加科举考试,他对自己儿子的实力心知肚明,便忍痛割爱,把几幅珍贵的字画送给了同样酷爱古玩的宰相段文昌。段文昌本不想趟这趟混水,可字画到了手里,一眼便看进了心里,欲罢不能之下,又是写信,又是登门拜访,满心期望受人钱财,成人之事。

终于到了放榜之日,段文昌瞪大了眼睛看了好几遍,也没找到杨浑之的名字。他不由大怒,立刻进见皇帝,弹劾钱徽说:“这次科举礼部没有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录取的人才都是学识浅薄的官宦子弟,应该予以严查。”

宪宗皇帝听信了段文昌的话,以“取士以私”的名义,将钱徽贬为江州刺史。

钱徽身边的人闻听此事,都非常气愤,找到他说:“你手里不是有段文昌等人的书信吗?你应该呈给皇上看,他看了就会明白的。”钱徽回答说:“不能这样。我只求无愧于心,得和失是一样的。做人要修身养性谨慎行事,怎么可以拿私人书信去为自己作证呢?”随即命令子弟们将书信全都烧毁,然后收拾行装,到江州上任去了。

人们都为他惋惜,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钱徽的一贯作派罢了。

钱徽是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生在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是著名诗人钱起,官到尚书郎。钱徽进士及第后,被派遣到湖北谷城县当谋士。当时的县令王郢为了能升官,三教九流无不结交,经常用公款请客送礼,挥金如土,结果被举报,革职查办。观察使樊泽在处理此案时发现,县内的大小官员涉案的人很多,只有钱徽一文不取,清廉如水,大为惊异,便召为自己的幕僚。

钱徽入朝后,担任了太子侍从官。时任宣武地区最高军事长官的韩公武,想结交联络朝中的官员,以图日后发展,拿出大批银钱给各衙门的显要们送礼。钱徽的级别虽然不高,但因为是太子身边的人,也收到了二十万钱,钱徽当即予以回绝。事后有人开导他说:“你又不是手握大权者,给他也办不什么事,不要白不要。”钱徽正色回答说:“接受别人馈赠,关键在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而不在官职大小。”

钱徽洁身自好,当的官不大,管的事倒不少,以致连皇帝对他都有所顾忌。唐朝后期,政治昏暗,朝廷表面上多次颁布诏令,严禁地方官吏进献财物,皇帝为了贪图享受,暗地里却带头广纳各方进贡。于是,地方上那些投机钻营之徒纷纷投其所好,拼命搜括钱财,前往京城送礼,蔚然成风。钱徽看不过眼,屡次上书,痛斥进献之恶俗,请求皇帝带头,停止纳贡,刹住这股歪风。皇帝情知钱徽说的不错,可又舍不得白花花的银子,便叮嘱那些送礼的官员:“以后再送东西,不要进右银台门,免得被钱徽看到。”

时人称赞钱徽有宰相的风范,可他一生并不顺利,几次入朝,也多次被贬。有人为他一味刚直而耽误了仕途可惜,钱徽笑着回答说:“孔子说‘内不欺已,外不欺人’,我但求无愧于心,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人生于世,努力去做了,但结果常常并不尽如人意。其实不必为此气恼,世界本不完美,我们又何必希求完美呢?只要做到如韩愈所说“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