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内在的声音

内在的声音

读者文摘 日期:2019-1-16

“遥远”使鼓声听起来有些模糊,就像内在的声音发自潜意识深处一样,很容易被外在的声浪淹没。然而,人终究还是要面对自己的。

我在耶鲁大学念书时,宿舍后面隔一条街是黑人住宅区,在美国国庆快到的时候,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狂歌之声此起彼伏,总要喧闹到两三点。我说“狂歌之声”其实还算客气,因为往往传入耳朵的是间歇性的喊叫、口哨与警笛声,好像灾难电影的背景音效。

在噪音已经成公害的今天,为什么还有人喜欢借狂呼乱喊来表现自己的存在?是为了发泄情绪,还是无法忍受安静?情绪之适度发泄对于维持心理平衡固然是需要的,但是,长时期的喧闹则表示一个人是无法忍受安静才出此下策的。

人之所以无法忍受安静,最简单的理由是他不愿意面对自己:他害怕听到“内在的声音”。内在的声音包含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我正在做什么?我这样做对吗?我应该怎么做?当一个人独处,四处寂静时,这些问题便一个个地过来轻敲你的心扉,你可以不回答,但是却无法不听到。

这样看来,内在的声音简直就像一位威严的法官了。在道德方面,的确如此。苏格拉底就曾公开承认,自幼年起,就不断有精灵在重要时刻与他说话……对于任何小事,只要是不该做的,精灵都会出面谏阻。一般人的内在声音或许没有如此浓厚的道德意味,但是这种内在的声音在催促人发挥潜力、争取成功这一点上,恐怕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自然在许多方面必须随俗从众。从小学教育开始,我们就学着整齐排队,团体行动,遵守共同规范,走出统一步伐。但是,人也是独特的存在。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前进时,偶尔会听到属于自己的“遥远的鼓声”就是这种节奏,这种仅仅对我一个人有意义的节奏,让我迈开步伐、迎上前去。

“遥远的鼓声”是一个比喻,它所指的正是“内在的声音”。“遥远”使鼓声听起来有些模糊,就像内在的声音发自潜意识深处一样,很容易被外在的声浪淹没。然而,人终究还是要面对自己的;所谓“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其实就是形容人无法躲过自己内在的法官。既然无法躲过,何不光明正大地接受指示,走出平庸的行列,创造卓越的成就?

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没有人生来就应该成功。但是为什么某些人成功了呢?答案很简单:他们听从了内在的声音,然后掌握时机、发挥潜能、全力以赴。值得注意的是:只要人活着一天,内在的声音就绝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