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意林 / 香烟如何进入中国

香烟如何进入中国

意林 日期:2020-3-13

冷看烟草民间传播的文化土壤。

烟草大约于明代嘉靖末至万历初经菲律宾传入我国南方,后迅速在全国推广种植,吸烟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至清代吸烟已成为国人的基本嗜好。在很多国家,吸烟一开始都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怪异的行为而遭人排斥,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为什么能迅速接受烟草并加以传播呢?

医学界的盲目推崇

据最早著录烟草的医学书籍《本草汇言》载:“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避山蛊鬼邪之气,小儿食此能杀疳积,妇人食此能消症痞。”明代的大医家张景岳更称赞吸烟可以壮阳、祛风湿,认为是“顷刻取效之神剂也”。

如今主张戒烟的医学界,最初恰恰是烟草传播的推动者。但作为一个引进的新品种,医学界对它寄予某种厚望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好像一种新药的诞生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大的探索热情。

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第一次吸烟的感觉并不舒服,但好奇心的驱使让人们愿意忍受某些不适。

在烟草传入之初,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明朝军队征滇之时,很多部队感染了传染病全军覆没,唯独有一支军队毫发无损,事后发现这支部队是由带着烟枪的吸烟者组成的。这个传说被多种书籍所记载,但大多语焉不详。这很符合传播学的特点,大家都相信一个故事,可能有多种版本,但从来没有人追究故事的真实性。这个传说迎合了吸烟者的心理,为吸烟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人成为烟民。

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中国的道家文化强调养生修行,强调气息调理,而烟雾这种虚无缥缈的物质恰好与之暗合。清代诗人陈义贞做过四首非常有代表性的五律诗,现举一首为例:“神农不及见,博物几曾闻;似吐仙翁火,初疑异草熏;充畅无滓浊,出口有氤氲;妙趣偏相忆,萦喉一朵云。”陈义贞的四首诗把吸烟描写成一种神仙般的境界,甚至是一种修炼和养生。文化上的接纳对于烟草的长久传播具有决定性作用,使吸烟行为可以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土壤,最终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