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检讨是门技术活儿

检讨是门技术活儿

青年文摘 日期:2023-2-5

如今退休在家的周明,曾是市民政局副局长。周明工作期间,该局大大小小的检讨,都出自他之手。

那年,当地养老院管理混乱,引发外界批评。有关部门让该局认真反思,严肃处理。此时碰巧周明出差,写检讨的事只好由他人代劳。周明出差归来,拿过别人写的检讨,立刻发现不对劲。

原来,检讨书把责任几乎都归到一名处长身上。尽管这样的认定符合事实,周明却拿过检讨大幅修改起来。他在检讨书中,把责任分摊下去,牵出一长串人。分管副局长、相关处室的三名处长,还有数名副处长以及一般工作人员等等,十多个人全被拉上“黑名单”。

周明说:“上面看完检讨,一般会依据检讨打板子,处理相关责任人。让一个人去挨,那不是害人家吗?所以有关人员全写进来。人一多,上面举起板子都不知该打谁。真打下来,每人也不会挨多重。况且,领导也不会认为我在敷衍他。你叫咱们严肃处理,咱们就顺藤摸瓜,认认真真查出这么多人,算是坚决贯彻你的指示吧。”

周明笑说:“写检讨可是一门技术活,但有人就偏在这里面动歪脑筋,并未起到作检讨的应有作用。”

避实就虚,态度不对

但凡具备基本文字功底的人,都会写检讨。可官场中的检讨,讲究有很多。

一名正处级官员说,领导让你写检讨,就是给你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或者说你犯的错,还算不上十分严重。“比如贪污受贿的事,要是被查实,没人叫你写检讨,直接就抓进去了。”因此,写检讨的人千万不要罗列太多客观原因,为自己的错误辩解。

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的一名区委副书记纪某,数年前就因为在检讨中大谈客观原因,直接被领导轰下台。当时,许昌市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同时规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对评比排名情况进行通报,排名末位的单位领导要上主席台,向大会作书面检讨。

纪某上台念检讨,一开始就谈到该区排名落后的客观理由。约三分钟后,他的发言被领导打断:“你的发言都是空话,不要再念了,你下去吧。”

“不端正态度承认小错,最终铸成大错。”尽管时隔多年,许昌当地官员说起此事依旧记忆深刻,“检讨不是情况说明。强调客观情况多了,领导就认为你在推卸责任。”

周明在写检讨时也会讲客观情况,但他通常只是一笔带过:“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原因,这都不足以掩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避上责下,讨好领导

周明写的检讨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照领导指示,查找自身不足”。周明写过一份检讨,客观原因基本不提,重点剖析自己为什么会犯错。最后还特意加上一段,大意就是说某某领导对于此类事早就作出明确指示,本单位同志虽然认真学习了,但领悟不够深,最终铸下大错,如今思来,悔恨不已。“这几句话可不是拍马屁。”周明说,“有些检讨,不仅分管领导要看,甚至最后还要送给大领导看。写上这几句,等于把分管领导的责任减轻,人家早就三令五申,是你们这些人不听招呼。这样的检讨,在分管领导那里自然好过关,送到大领导那里,分管领导也会尽量帮着说好话。”

一名组织部副部长说:“有的地方在作检讨时,首先考虑的是为上级卸责任,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上级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批示’……这等于告诉大家,上级是没有责任的,出错的都是下级,俗称‘避上责下’。”除了遣词造句,检讨的时机也很讲究。犯了错,如果领导还没有发话,自己先把检讨递上去,往往会主动一些,“起码说明你认错态度积极”。

避远就近,不留把柄

一名地级市的宣传部副部长说,当地党报有次登了一篇反映某单位情况的正面报道,结果引来市委领导批评,说这个单位问题很多,根本不配作为正面典型。领导还说,要查一查这篇报道是否是有偿新闻。

这名副部长赶紧组织相关人员写了一份检讨,说自己业务不精、把关不严,还说觉悟不够高,未能正确领会上级意图,在不恰当的时机发表了不恰当的稿件,干扰了工作大局。整篇检讨可谓情真意切,唯独对有偿新闻的事没有承认,还写了一大段内容来澄清。

这名副部长说,一般说来,领导在气头上说几句重话,也不必太在乎,更用不着去解释。但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说清楚,闷不做声,领导还以为你心虚,或者是默认了。“认错也要有尺度。有些事哪怕自己受了委屈,也不必过多解释,但有些事是不能认的。一旦认了,接下来恐怕就不是认错的问题了”。

周明认为,检讨之所以讲究,就在于既要认错,又不能留下把柄。既然你在认错,就意味着对某些事,你已经承认了。所以该认的错,态度要诚恳,剖析要到位,不该认的则要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