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带新人,是部门来的两个实习生,一男一女,都是策划岗位,最后只能留下一个人。
女孩稳重且乖巧,不多事也不多话,交代的工作总能按时保质地完成,不出错,但也不出彩。
男孩却是另一类型,状态好时,常常加班到八九点,不是抱着一本Excel大全,就是正在跟公司内网上的PS教程死磕,开会时也时常能提出好点子。可偶尔状态不好的时候,就颓丧地窝在座位上,整个身子塌陷在电脑面前,一整天也不说一句话。
我以为策划岗位,注重的是点子和创意,而不是日常状态,可老板认为,女孩稳重的状态更合适。
“他有才华又肯努力,即便偶尔状态不好也没关系。”我说。
“天知道什么会影响他的状态,做策划的,有几个是靠天赋吃饭的?”老板反问。
据理力争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老板让步,临走时跟我说:“我相信你的判断,他的确有天赋又肯努力,可是不管做什么工作,最重要的,都是稳定的后劲!”
那时我也不懂,只觉得谁还没有个颓丧期,只要状态好的时候能开足马力,自然也就没什么问题。
以为总是好的,现实却大相径庭。
信誓旦旦地给客户承诺说要做一套全影音方案的是他,最后草草地用了两张PPT收场的也是他;
之前在各大媒体平台上注册了账号说要同步打理的是他,最后连密码和账号都忘记的也是他;
之前自学PS记了满满两大本笔记的是他,可连最新的市场数据都懒得查,估计一个数值就敢往上写的,也是他。
每次當我问起时,他不是一脸真诚的痛苦,说“我真的尽力了,昨天晚上加班到十点才睡”,就是说“最近状态不好,总是提不起心思和精力”。
“要不这次先这样吧,下次我一定再加把劲!”他说。
可是一直到他离职,我都没能等到这个下次。
他走的那天请我吃饭,说:“我觉得自己好失败,真的已经尽力了,可也只能得到这么个结果。”
真的,他并不懒,即便到了要走的时候,也保持着平均每天工作九小时的节奏;他并不差,PPT设计、图形处理、数据计算、媒介推广,都会一点儿,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只是看似忙个不停,却反而很难突破;身怀百艺,却没有一项精专。而人心总有落差,别人的心,他自己的心,在一次次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中,耗尽了期待与自信。
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从一个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学的热血青年,变成一个需要每天靠着意志力死撑,筋疲力尽却毫无建树的失意背影。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用力过猛”这个词的含义。所有的用力过猛,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于不自知与不自信,以至于自己的状态常年停留在过山车一般的大起大落,高兴的时候能上天,沮丧的时候脸都懒得洗。
最难的不是加速跑,而是你在最陡的坡和最平坦的大道,能保持匀速前行。
我后来又带过不少的实习生,一开始太拼命的,最后很容易不太令人满意,反倒是一开始不显山不露水,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的那些,更容易创造惊喜。
我越来越认同老板说过的,让我曾经嗤之以鼻的那句话:“别小看稳定,那才是职场中最可贵的东西。”
情绪要稳定,不因为鸡毛蒜皮的一点儿小事就怀疑人生。
发挥要稳定,灵感和创意不过是偶然的幸运,在它们未曾降临的那些时刻,需要有扎实且充足的积累,才能保持住正常的水平。
承诺要稳定,不靠着一时兴起就信口开河,你所承诺的,永远只能是自己最佳状态和最差状态之间的平衡点。
想要得太多,目标定得太高,只会让你不断在焦虑和自暴自弃的循环中轮转。
你需要的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热血与孤勇,而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之后,旷日持久的坚持。无论状态好坏,每天都向前走一点儿,而不仅仅依靠着兴致和心情。
正如史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写的一样:你越是能够长时间地坚持某些基本要素,成功就越是来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