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80后“三十而立”与“难立”

80后“三十而立”与“难立”

青年文摘 日期:2020-3-21

“三十而立”,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话,因为80后这个群体,再度引发世人的集体思索。

“三十而立=有房有车”、“三十而立=成家立业”、“三十而立=学有所成”……各种探讨声音不绝于耳。这个曾经被冠以“垮掉的一代”的群体,是三十能立还是三十难立?

“立”指什么?有车有房就是“立”?

立=思想独立+学有所成?

有不少80后感慨:30岁已没有20多岁时的豪气干劲,也还没有40岁那种处世的娴熟老到,青春即将过期,而事业未成,更多的时候是焦虑、恐慌与无奈,30岁已告别青涩时代,事业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爱情不期而至,排在后面的还有婚姻。成家与立业仿佛密不可分,又仿佛矛盾丛生。

三十真的要“立”吗?

“立”的标准是什么呢?

“现在很多人都说,立的一个首要标准就是有一套住房。看来‘三十而立’的‘立’真的变味了。”网友“笔墨丹青”表示,记得于丹说过这个问题,“三十而立”这个“立”,首先是思想和心智是否独立,能不能驾驭自己的思想,独立地处理遇到的问题,如果这些都没有真正独立,空谈所谓的事业与爱情独立也是枉然。

“三十而立≠成家立业≠有房有车。”有网友甚至拿孔子的身世来求证“三十而立”的意思,30岁的孔子既没当官,更没发财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的“三十而立”,只是指“学有所成”。不但指知识和学问以及技能,还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把“三十而立”看成有房有车,则是一种世俗的理解。

网友“小熊”则表示,用物质的东西去衡量古人的“三十而立”,不仅是80后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堕落。每个人把房子看成一种生活目标,事实上,房子车子只是生活用品而已,它们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理想。80后应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房子车子自然就来了,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收入的工作。

立=社会地位+有车有房?

认为“三十而立”是指学有所成的,被指为“学院派”,招来“现实派”的反驳。网友“小驴”表示,“三十而立”在各个时代有各自的时代注释,孔子生活在物质比较匮乏的时代,能吃饱饭就满足了。如果再追求点“形而上”的东西,则善莫大焉。而现在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三十而立”就是三十而富,衡量“三十而立”,需要以车子、房子,以及社会地位来量化。

网友“咖啡”称,那种说用物质来量化“三十而立”是变味的说法,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于丹教授现在还在为一套房子愁眉苦脸,她绝不会谈什么心灵内省。仓廪实而知礼节,有恒产才有恒心。30岁前后的男人,正值谈恋爱结婚的关键时候,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就是车、房等物质化的东西,没有人会嫁给空谈理想的男人。

网友“江上”,则是观点比较中庸的代表,而立之年,立什么呢?立家,有段稳定的感情,身边有个相依相恋的他(她);立业,找到自己的长处,并在工作中尽情发挥,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或者奋斗目标;立身,一定要有个健康的身体,记得锻炼,这是本钱,革命的本钱,以及你照顾妻儿父母的本钱;立性,树立个人品牌,给自己定位,自己是谦逊的、睿智的、强势的,还是儒雅的?立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在兴趣上有所发展!

“能立”派VS“难立”派

撇开“三十而立”的内涵不谈,80后是“三十能立”还是“三十难立”,也在网友中激起热议。

持“三十能立”观点的网友认为,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他们曾经被贴上“垮掉的一代”等不良标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经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期间,80后被称为“鸟巢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正崭露头角。在政界,有湖北宜城市“中国最年轻市长”周森锋,有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张辉;在体育界,有姚明、刘翔、丁俊晖;在艺术界,有郎朗、李云迪;在文学界,有韩寒、郭敬明……每个时代都有各自遇到的压力和困难,但这些困难能磨炼人的意志,80后也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持“三十难立”观点的网友认为,80后这一代正“毁”在房地产上,当他们成家立业时,正值房价飙升的时候,如果有“富爸爸”,尚且可以成为“富二代”,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衣食无忧。而如果是“穷爸爸”的话,他们的一生,将贡献给房地产,不能从事喜欢的工作,只能从事高收入的工作,很容易迷失人生价值。被称做“蚁族”的80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正是被毁的一代。而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滑坡,也在严重威胁着这一代人的社会评价。一位企业负责人曾极端地认为,现在大学生除了“英语好、懂电脑”,没有其他实际才能。不管是学有所成,还是社会地位,这部分80后都很难“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