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季羡林:做好鲜有人问津的学问

季羡林:做好鲜有人问津的学问

青年文摘 日期:2024-2-28

1935年,季羡林和一些清华校友一同前往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为期只有两年。季羡林有着十分扎实的中国文学功底,而且本科读的是西洋文学,擅长德文、英文,要想在两年内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的话,他的首选科目应该是中国文学,其次则是德国文学或英国文学。可季羡林思来想去,打算将无人无津的梵文作为攻读科目。

一位同去的朋友劝季羡林慎重考虑。在他看来,研究梵文一来耽误时间,二来难有建树,可能会影响到季羡林的前途。但季羡林还是坚持己见。除了季羡林之外,其他留学生没有一人选择梵文,所以,季羡林是“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唯一的听课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十分欣赏季羡林,尽管教室里只有一位学生,但是他讲得非常卖力,毫无保留地传授毕生研究成果,季羡林也学得十分认真。

选择了梵文,就意味着要比他人付出多得多的心血。季羡林常常被弄得头昏脑涨,精疲力竭,但他一心要把梵文拿下,硬着头皮往前冲,俨然一副山东汉子的做派。课余,季羡林经常看着书就睡着了,但一觉醒来,他马上抖擞精神,重新投入研习。1941年2月,季羡林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虽说耗费的时间超出预期3年多,但季羡林关于梵文的研究取得了杰出成就,为他之后进行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或许,一个真正的学者,就应该像季羡林一样,面对未知世界,用胸怀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迎难而上,勇敢拓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