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画里有话

画里有话

青年文摘 日期:2020-1-17

有个朋友闲来无事,想起附近有个美术馆正在办展览,于是决定去看看。她转了一大圈,忍无可忍地问工作人员:“你们什么时间挂出展品啊?”工作人员很诧异,对她说:“作品都在墙上啊,您请参观。”这次轮到她吃惊了,定睛去看,果真墙上都有作品,逼真到和墙壁浑然一体,有些似乎只是人们不小心碰出来纤细的蛛丝马迹。她心里慨叹好久,这个展览,是该說好还是该说不好呢?最开始看不见,等到让你看见了,你却并不知如何去欣赏。

高中时我曾和妹妹坐着绿皮火车,到省城博物馆看画展,看完画展继续赶火车回家,半个小时就回到了小县城。那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全身心沉浸到一个画展里的感觉,多年以后回味起来还异常甜蜜。前些日子,故宫有“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中国美术馆有“美在新时代”画展。许多人从半夜就开始排队,我的好朋友纷纷从外地赶到北京排队观展,我因有这么多同好而感觉异常兴奋,内心也十分安慰。

我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为什么非得去看画展呢?

美的东西,需要长久的积累与熏陶,我们这个时代比较缺乏的是对欣赏美的教育。一个人的艺术审美和修养,是不能依靠纸上谈兵或者其他间接经验获得的,必须亲自观赏、亲耳聆听,日积月累直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正如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提到的,“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

一个人需要艺术的滋养,恰如一个人需要呼吸就是这样的自然。

外出旅行期间,我经常把参观美术馆当作重头戏。从中国画看到油画,从山水看到人物,从书法看到雕塑,只要是展览里有的,我会一件件看完。我曾碰到过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只剩下线条或者只是一棵灰蒙蒙的大树,你似乎还是读不懂他们的表达。这样的审美体验,超乎我们日常的经验,有时候需要借助资料和艺术家本身的讲解,来为我们拨开迷雾。比如那些线条,或许是他们听过爵士乐以后,用色彩绘制出来的旋律;那些灰蒙蒙的树,或许表达了作者对孤独和抑郁的感受,或许是梦境的写照,等等。

我最喜欢的一次观展,是在香港植物园,非常小的一个展览,主题是关于移民的,整个展厅被红色和白色两种色彩渲染出来,红色的筷子堆叠在地上,红色和白色的纸质灯笼挂满了二层大厅。一位艺术家,她和儿子同时接待访客,给大家讲自己布展的初衷和目的,讲祖辈中的女性怎样与香港文化进行融合,这些生动的故事与画相映生辉,使得那个下午变得与众不同。

每幅画的背后其实都潜藏着很多人生故事,有时候,看画就变成了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