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改名见襟怀

改名见襟怀

读者文摘 日期:2020-10-8

人们常说,名字是个符号。其实,名字里蕴藏着许多信息。尤其是名字的主人自己改的名字,其中往往蕴含着抱负、襟怀和格操。

《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原名施端彦。据传,他在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时,感到笔不流畅,难以写下去。于是弃笔掩卷,不想再写,有点知难而退偃旗息鼓的意思。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励志故事。施端彦受到触动,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要潜心创作。以后他干脆更名为“耐庵”。

现代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有一次他读了李煜《乌夜啼》末句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后,领悟到时间就如流水,倘若不加珍惜,它就会在人们的叹息声中白白流逝了,空留下无限的遗憾。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张恨水,以此来鞭策自己,一定要惜时,要有所作为。

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青年王昭文学习十分刻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在他22岁那年的某一天,他拿起《论语》来读,在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时,他忽有所悟,“昭文…朝闻”,孔子的“朝闻”和自己的名字读音一样,何不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朝闻”呢?这一谐音的改变,表达了王朝闻矢志不移探索人生真理、寻求艺术真谛的精神。

著名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改名的故事尤其让人感慨万千。有一次,他到一个亲友家去喝喜酒,在场许多阔少都穿着绫罗绸缎,唯有徐悲鸿穿了一件布大褂。衣着寒酸的徐悲鸿受到别人的冷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也要赢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自己的志向,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家里拿不出钱来。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没有人愿意资助他这支“潜力股”,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每每想起这些,他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要像鸿雁一样发出哀鸣。从此,他改名为“悲鸿”,并发愤绘画,终于成为画坛的一代宗师。

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这个大名鼎鼎的名字也是后来自己改的。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诗人毕竟是诗人,两字之改,抒发了他的家国之思,表达了他对沉疴中的祖国的热爱。

著名作家、民主战士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17年,朱自华报考北大本科,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朱自清取字“佩弦”,警醒自己应急天下之所急。朱自清的一生,做到了人如其名,无论个人遭遇如何困顿潦倒,他做到了“自清”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人如其名,区区名字,方寸之间,原来可以寄予主人终生的追求和襟怀。触摸这一个个名字,其实就是在读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