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意林 / 动物界的“科学一族”

动物界的“科学一族”

意林 日期:2020-12-30

人们要经过学习,才能懂得科学道理。有趣的是,某些动物却是天生的“科学天才”。

蟋蟀

在初秋蟋蟀求爱的季节里,雄蟋蟀相当工于心计。它首先在地面上营造一个有两条入口的隧道,然后蹲伏在两条隧道的交叉处,用前翅互相摩擦,发出一种颤音。这种隧道的特殊形状,正适合把声音扩大。用这种自制的“扬声器”播放出的求爱曲,吸引从洞口经过或附近的雌蟋蟀。因为哪只雄蟋蟀的叫声大,表明它的体质好,就能赢得雌蟋蟀的芳心。

黏盲鳗

黏盲鳗是一种狡猾的鱼类。它的脊椎是由软骨组成的,因此全身非常柔韧。它们在捕食别的鱼类时,总是先将自己的身体打个结儿,然后把尖利的牙齿插入对方的腮内,再凭借身上的“结儿”拼命地往里钻,越钻越深,最后完全进入对方的体内。这时,黏盲鳗便可以放心地大吃特吃仍在垂死挣扎的猎物。其实,黏盲鳗将自己身体打的这个“结儿”,利用的是杠杆原理,这样,它钻入对方体内就省了不少的力。再有,当它不小心被擒时,这个“结儿”还可以帮助它用力逃脱。因此,这种身体极滑又懂得“打结”的鱼,据说还没有天敌。

白兀鹰和碎骨鹰

非洲的白兀鹰爱吃鸵鸟蛋,但鸵鸟的蛋壳很结实,它的喙啄不开,便利用重力学发明了高空砸蛋法:双爪抓起一块300克左右的石块飞到80米~100米的空中,投下石块砸碎蛋壳;如果它飞得过低,就打不破蛋壳,如果它飞得过高,将蛋打得一塌糊涂,就会糟蹋蛋液。白兀鹰选择的这个砸蛋高度刚好把鸵鸟蛋砸个裂缝,蛋液也没有被糟蹋,吃起来又方便。

生活在西班牙的碎骨鹰,因爱吃骨头里面的骨髓而得名。有的骨头很大,它根本啄不开,就利用重力学原理摔碎骨头:选择一块较为平整之处,然后找来许多石块,一块接一块地摆好,接着用双爪抓起骨头,飞到100多米的高空,瞄准地面上的石头,松开双爪,让骨头落下来。大骨头砸在石头上破裂开来,碎骨鹰便飞落下来,有滋有味地吃骨髓。

龙虾

别看它们的样子长得笨拙,呆头呆脑的,但你可不能“以貌取人”而小瞧它们。因为它们还有一颗科学的头脑呢!它们喜欢过群居生活,在洄游的时候,喜欢排成“一”字形的队伍,这种“一”字形队伍可以大大减小水流的阻力处在队伍中间的龙虾所受到的阻力只是单只龙虾的一半。平时,单只龙虾一昼夜只能游100米~300米,如果排成“一”字形队列,每小时就可以“飞游”1000米!

海龟

海龟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到了繁殖期,海龟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两个月,行程2000多千米,来到大西洋的阿森松岛上产卵。两个月后,小海龟出世,它们便随同父母返回巴西沿海。那么,海龟靠什么导航回到原来的生活地呢?在海龟航行的大部分水域里,磁场的密度和倾斜面会随方向的不同而变化,形成一个类似经纬线的网格。

这些区域中的任何一点,都能用磁场密度和倾斜角来确定。能够检测到这个参数的海龟,可以在大脑中绘制出一张“磁场地图”,用以导航。

海豚

海豚常常跟随轮船前进,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轮船在航行的过程中,船体周围会形成一个压力圈,周围会产生许多压力波和压力流,海豚沿着压力波和压力流前行,便可以大大地减少体力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