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意林 / 古代史可以这么讲

古代史可以这么讲

意林 日期:2020-2-20

禅让制,靠的就是自觉性

咱们中国人一说到古圣先王,就是尧、舜、禹、汤、文、武这六位。其实在那个时候,他们也谈不上什么国王,就是部落酋长联盟盟主,只不过特别文明,不吃人肉,统治者之间也和平共处,大公无私,采用禅让的方式交接权力。在形式上,禅让是在位领导自愿进行的,通过综合考评,谁有能力就选择谁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现任者和继任者之间往往没有血缘关系,尧跟舜之间就是这样。

尧看中的是舜在处理家庭矛盾方面的本事舜暴戾的父亲(父顽)、酷虐的后妈(母嚣)和用心歹毒的弟弟(象傲)联合起来,想通过纵火焚屋、掘井填埋这些方式害死他,而舜屡次逃脱了这些陷害,这证明了舜智商突出;舜既往不咎,仿佛事情没发生过一样,孝悌两全,这证明了他情商超凡。再加上他政务功绩斐然,名声很好,尧觉得他是块好料,就提拔了他。于是,唐尧和虞舜便成了禅让制的第一对实践者。

其后的虞舜跟夏禹也是这样,当舜年老的时候,就将一把手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众望所归的禹。

不过,这种友好的制度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当时禹正处在由部落联盟首长向国君过渡的这么一个阶段。

禹本想继续禅让,把位子传给皋陶的儿子伯益,但伯益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于是他主动放弃了,并建议由禹的儿子启来继承。再加上启也是个强势的人,特别想当老大,禹就借坡下驴,顺水推舟把王位传给了启。

约公元前2070年,启在老爸的基业上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部落联盟首领也正式升级成了君王。启坐上王位之后,当领导当上瘾了,爱岗敬业,以家为天下,以天下为家,等到该他禅让王位的时候,他想,我这王位是我爸爸传给我的,我凭什么传给外人?于是就不再外传了,禅让制到了他这一代就没有继续下去,从此演变成了王位世袭制。

后来的列祖列宗的思想觉悟和启差不多,所以这个制度在中国就一直延续了4000多年,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王位世袭制才算终结,可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觉悟是有悠久历史的。

这个王位世袭制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家天下”,具体来说就是王位更替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传承方式。

皇帝开始追时髦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中原地区除了华夏儿女之外,四方还有诸多强敌如豺狼虎豹般环伺,例如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总比谁都不理谁强,夫妻天天吵架没准还越吵越恩爱呢。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中国人对先秦时代是这么认为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你是天子册封的诸侯,你用夷礼,学习少数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是蛮夷,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就被看成蛮夷之人,但客观来说,以前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那种衣服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开裆裤的。裤,胫衣也,护腿的,相当于长筒袜。这种服装设计既不便于生产,也不便于战斗。人家少数民族窄衣小袖,死裆裤,生产能力和战斗力都是中原人所不能及的。

最后汉族人还是把自己的传统服装给放弃了,从唐朝开始,皇帝的服饰已不再是汉代皇帝冕服的样式,皇帝上朝已经不再头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乌纱,衣服领子也变成了圆领,腰部系一条腰带,袖口也由宽变窄,相当时尚。

除了穿着,饮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数民族方向调整,就像大盘鸡、拉条子这些西部美食,如今已成为某些人的最爱。在行为方式方面,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进门以后,习惯席地而坐。后来,中原人采用了西北少数民族的那种高桌大椅。由此可见,中原人民其实一直在向少数民族学习,但当时的汉族人认为,中原文明才是正统,谁要是学习少数民族,就把谁当做蛮夷对待,而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明,就把它当成中国的一部分来对待。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原人看待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关系。但欧洲国家对待民族融合现象的看法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看重血缘,而不是看重文化认同。比如一个中国人在德国住了一辈子,德语说得比德国人还流利,你都休想加入德国国籍,除非在1750年时,你的祖先就是德国人,这样的话,你一句德语不会说,也可以加入德国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