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意林 / 海洋面临灾难,地球在劫难逃?

海洋面临灾难,地球在劫难逃?

意林 日期:2020-3-15

中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由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冰、海平面上升等海洋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日益严重,同时,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给沿海地区人民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构成了严重威胁。

由于过度捕捞、污染、气候变化以及“无政府管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正处在灾难性崩溃的边缘。

海洋,“一个正处在危难边缘的国家”

今年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起飞不久后,与地面管制失去了联系。此后,多国投入人力,在印度洋海域部署飞机、船舶甚至水下机器人参与搜寻。搜寻工作已耗时7个月,仍无进展,飞机被认为“隐匿”在地球最神秘的生态系统海洋里。

我们对海底世界知之甚少,目前只有5%的海底区域被卫星测绘过,其余绝大部分没有测绘数据,搜寻MH370因此陷入困境。

然而,海洋的每个角落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处在危境之中。

今年6月下旬,全球海洋委员会发表报告,指出当今地球最大、也是保护力度最薄弱的生态区海洋正处在崩溃边缘。这家由多国领导人和海洋科学家发起的独立机构声明,过度捕捞、栖息地丧失、污染以及海洋酸化和全球变暖等问题,对海洋造成的威胁正不断升级。

报告指出,这与缺乏监管有很大关系,同其他问题一样,海洋也是无能官僚体系的受害者。这个委员会认为,富有国家正在肆意掠夺海洋资源,且未遭惩罚,公海也没有明确的监管和司法程序。

今年6月26日,美国网络杂志《外交政策》联合超党派研究机构“和平基金”,发布了2013年“脆弱国家指数”,结合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情况进行评估,并做出排名。但该指数或许漏掉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域海洋。全球海洋委员会联合主席、曾任英国外交大臣的戴维·米利班德指出,如果把公海看作一个“国家”,那将是“一个正处在危难边缘的国家”。

“公海不受任何政府管辖。”戴维·米利班德说,“那里不存在什么治理和监督,是‘无政府状态’。”

“为了抓松鼠,砍掉了整片树林”

全球海洋委员会的报告说明了海洋面临的各种威胁,首当其冲的是鱼类资源快速枯竭。其次,由于全球变暖和海洋酸性增强,全球一半的珊瑚礁已经死亡。报告还称,如果不改善气候问题,到2050年全球将有60%的海洋物种灭绝。

这并不是说,发表报告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海洋生物。相反,这个委员会在这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建立,各国本着谅解与合作的精神规范海洋资源的管理。但条约缺乏有效执行机制,美国等一些国家至今未批准加入,意味着它们不受公约限制。

除了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样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国际协定,有些国家之间还建立了针对特定区域的双边/多边渔业配额捕捞制度。但专家指出,即便有渔业配额,各国的目的也是尽最大可能获取经济效益,而非保证物种永续繁衍。

监管的缺失,加速了海洋财富的被掠夺。鱼苗遭到捕杀,一些国家甚至违反休渔制度,忽略配额捕捞。肆意捕捞严重损害了水下生态系统。

报告呼吁各国尽快结束破坏性的捕鱼做法,例如使用炸药捕鱼,造成珊瑚礁因氰化物中毒死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首席科学家西尔维娅·厄尔说,影响最严重的是拖网捕鱼作业渔船就像海底推土机,“铲走”所经之处的每种生物,包括古老的深海珊瑚。

“这种做法极其野蛮。”西尔维娅·厄尔说,“每获得1磅鱼,就有10磅甚至100磅不值钱的海底生物被杀害,这就好比仅仅为了抓松鼠而砍掉整片树林。”

世界上最富有的18个国家正加剧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其中多是欧洲和东亚国家。渔民维持效益甚微的捕鱼活动,大部分是为获得政府的高额燃油补贴。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渔船在捕获越来越少的鱼群。根据报告,公海内87%的鱼类资源面临过度捕捞。

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报告还强调了以塑料制品为首的垃圾污染。

“鱼类不得不在碎片垃圾间穿梭游荡。”全球海洋委员会成员、英国牛津大学生态学家亚历克斯·罗杰斯说,“在死去的海鸟胃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碎片。海龟吞食塑料袋,因为看上去像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水母。由于塑料不易消化,最终会堵塞肠胃导致海龟死亡。”

“更实际的危害是,吞食垃圾的鱼类最终又成为食材,进入人类的肚子。”亚历克斯·罗杰斯说。

另一个潜在污染源是水下油气生产。未来几年,深海钻井采油会显著增加。特别是在北冰洋,随着气候变暖,该区域的海底勘察将大规模启动。除了石油泄漏,海洋生物还会受到地震探测、海底甲烷释放、钻井平台等多方面的影响。对这些潜在危害,国际社会目前没有明确的法规和预防办法。

气候变暖会严重影响海洋生物的发展。企鹅、海象和海豹等哺乳动物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海冰,冷水鱼虾也会失去栖息地,而甲壳类动物和珊瑚会因为无法适应酸性海洋环境大量灭绝。

英国学术团队的一份报告显示,气候变化不仅令海洋浮游生物持续减少,反过来,浮游生物变少又会加速气候变暖浮游生物发挥着地球上一半的光合作用,它们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未来取决于今后10年人类的努力”

全球海洋委员会希望通过记录这些现状,敦促各国采取行动。报告称,只要行动及时,受损的水下生态系统有望得到修复。为此,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逐步淘汰有燃油补贴的渔船,建立独立监督委员会,同时在海上钻井和深海采矿方面确立国际标准。

最关键的是建立海洋保护区,禁止过度捕捞,并充分保证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

这个想法似乎有了一点突破。今年6月中旬,美国总统奥巴马提议创建“太平洋偏远岛屿海洋国家保护区”,以禁止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该议案目前还在公众审议阶段,顺利的话会在年底生效。保护区初步估计面积268万平方公里,涵盖公海,建成后将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生态保护区。

西尔维娅·厄尔认为,这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如果海洋生物得到恰当和持续的保护,大海就有可能恢复过去的繁荣。”

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改善监管流程,人们对自然界的态度也需要改变。比如降低对深海鱼类的依赖,停止向海洋倾倒垃圾。

“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从海洋生态系统里拿走了什么。”西尔维娅·厄尔说,“今后10年至关重要。未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海洋变成什么样,取决于今后10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