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意林 / 瓷器中的经济故事

瓷器中的经济故事

意林 日期:2021-11-11

窗前读信的女子/〔荷〕约翰内斯·维米尔

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窗前讀信的女子》绘于1657年。画面中一个女子在打开的窗前静静地阅读远方的来信,右侧亚麻布制成的青幔一直垂到地上,赋予了画作舞台般的效果。在前景中的桌面上,铺展着红色绣花的东方桌毯,桌毯上放着一个果盘和一些水果。

英国牛津大学的卜正民教授从这个果盘中看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这是一个蓝白配色的中国瓷盘,在当时十分昂贵。而在卜正民眼里,这分明是一段全球贸易的故事。

到达欧洲的第一件中国瓷器令观者惊叹不已,欧洲人认为只有用水晶才能形容这样的东西。

中国瓷器的迷人外观彻底改变了全世界的陶瓷制造业,世界各地纷纷仿制。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他们仿造的瓷器无论外观还是手感,都与中国瓷器相差甚远。

而中国的瓷器生产商并未因为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就不思进取,他们时刻在了解欧洲人的口味,以调整下一季的生产。例如17世纪20年代土耳其的郁金香风靡北欧时,景德镇的陶艺家就在他们制作的盘子上画了郁金香。尽管这些画匠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郁金香,他们笔下的花朵也几乎看不出是郁金香,但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响应了市场的变化。

中国的瓷器出现在维米尔的画室里,也并非偶然。在画家的故乡荷兰台夫特,人们非常看重中国瓷器,他们专心仿制,虽然质量远不如中国产品,但他们的产品非常廉价,因此在低端市场取得了成功。台夫特瓷器非常畅销,它们面向买不起中国瓷器的普通人。

瓷器在美国经济学家皮帕·马尔姆格林眼里是另一个故事。

在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时任总统顾问的皮帕·马尔姆格林无意间走进纽约市的布鲁明戴尔百货公司,她被那里堆起来的成套瓷器餐具吓到了。那些瓷器餐具上都印着俗气的万圣节图案。

她自问:谁会有钱去买一套一年仅用一次的瓷器餐具呢?如果他们的房子还能放得下一套极少使用的万圣节餐具,那是不是意味着他们的房子太大了?为这样大的一套房子供暖需要多少钱?人们是不是花的比赚的多?如果人们今天花掉明天的钱,而不是把今天的收入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那就很令人担心。

马尔姆格林从这些万圣节瓷器餐具中闻到了金融危机的气息,于是她卖掉房产,全家搬到租赁房中,躲过了随后到来的次贷危机和房价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