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我一个朋友说去学习埃及语了,兴高采烈地发了他在埃及学院的照片给我。我一愣:“你学这个干什么?有什么用吗?以后教埃及语赚钱吗?”
他也一愣:“为什么一定要有用才学?赚钱才是有用吗?”
对哦,前几天我还对问我“学跳舞有什么用”的人义正词严地说:“没啥用,但是我开心!”怎么一转身,自己也犯了这个“有用主义”的毛病?
细想一下,也不能全怪我们。这种“有用主义”几乎贯穿着我们成长的全部过程。
考个好初中,考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做一切事情的目标,都只是考个好大学,不然就是浪费时间。年少的时候虽然反感,但是除了赌气,还真说不出话来。
一切爱好都被暂且放到一边,被反反复复的一句“等上了大学,你爱干吗干吗”的谎言宽慰着。
可谁承想,十年磨一剑,十年也能磨掉一个人的不假思索。
后来渐渐地,我们也养成了习惯在做一件事情前去权衡一下,有没有什么用?是不是能帮我考个好成绩?是不是能帮我找个好工作?是不是能让我赚钱?
于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变得专注于如何打造一份光鲜的简历,而不是真正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人。
可是當自己逐渐在盲目的追逐中清醒过来时才发觉,其实,一个人究竟是否能够做点大事一定是和他的底蕴密切相关的,而底蕴来自积累。
2
积累在我看来,不外乎不浮躁地读书、不势利地交友、不炫耀地远行。这三点,统统都不功利。这些都不是抱着有用的目的去做的,却最能带给你平静和力量。
蔡康永曾经说过,不要问我,学这个有什么用呢?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理想、爱情、正义、尊严、文明,这些一再在灰暗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才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追求。
是啊,哪怕我们学习的事物,真的对于我们的物质、事业、名利带不来直接的帮助,它们也一定在心里铺下了一片土壤,一片永远不会贫瘠和荒凉的土壤。
这个时代,已经给予了我们大量“不用学习”的权利。我们不一定要学外语,因为世上有无数译者和字幕组,会把东西译好了给我们;我们不一定要学做饭,因为世上有无数餐馆,可以把饭做地道了给我们吃;我们不一定要读书,因为总会有无数的《一周教你读懂黑格尔》出来,让我们一目十行。
但是……总觉得缺失了什么。
3
你吃一碗回锅肉,可以觉得“这青蒜苗很好,这肉一定是臀尖的,这肉煮得火候稍过,但这样一来豆瓣酱就不至于太齁……”,也可以单纯觉得“这碗肉真好吃”。
后一种心情其实就可以了,除非你是专业美食评论家;但前者给了你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吃”多一点其他可能。
王小波认为,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不一定因为它们有用,但因为它们是好的。
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不一定因为它们能立刻起到作用,还因为绝大多数知识,到最后都可以提供给你乐趣有些能够立刻兑现,有些却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但或早或晚,总会让你觉得生活比原来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