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意林 / 廉吏的袍子

廉吏的袍子

意林 日期:2021-2-8

古时候,一些贤吏虽爵高禄厚,但却坚守清廉,自奉节俭,穿着打扮非常朴素。

张俭,辽国宛平人,官至武定军节度使,南院枢密使至左丞相,中书令加尚父,封陈王。张俭官爵显赫,生活却十分简朴。有一年隆冬季节,他到宫中偏殿陈奏政事,穿着非常破旧的袍子。肇帝为了摸清真实情况,暗中令近侍用火夹在他的袍子上做了记号。结果,每次到偏殿奏事,他总是穿着同一件袍子,从不更换。当时,俗尚奢靡,张俭是专门以自己的俭朴行为来匡敦薄俗的。

明洪武四年(公元1471年),浙江宁海人方克勤被任命为济宁知府。方克勤为政以教化为基础,不喜欢沽名钓誉,生活极其俭朴。一件布袍,方克勤穿了十年仍然不换,一天绝对不吃两顿有肉的菜。方克勤到州县巡察,自己带东西备用,从不取分外之物,甚至“杯水不肯受”。方克勤律己极严,但待人极宽。明太祖用法严厉,许多官员被籍没家产,谪戍外地,行程极其艰苦。每当他们从济宁经过,方克勤都拿出自己的积蓄,设法给予接济。

河南汤阴人王伯勉,清顺治初年中进士,累官至吏部选事郎、御史等职。王伯勉迁任吏部选事郎时,一件羊皮大衣穿了三十年,羊毛尽脱,不足以御寒。寒冬上朝时,王伯勉冻得瑟瑟发抖,同朝做官的人既敬佩又可怜他。几个好心人凑了些银子,买了一件狐裘大衣和一顶貂皮帽送他。王伯勉感动地说:“我一生从未接受过别人一文的东西,怎敢烦劳你们替我操心呢?”坚辞不受。

上述三位清官廉吏,不为流俗所困,特立独行,用自己俭朴的作风影响着身边的属吏和治下的百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社会风气的好坏,确实跟高层的作风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