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意林 / 忍者王长田:光线的十亿个掌声

忍者王长田:光线的十亿个掌声

意林 日期:2020-11-24

王长田曾说要打造中国的时代华纳,几乎没有人信;他坚持不做奖项交易,要将音乐风云榜打造成中国格莱美,也几乎没有人信。他似乎总是憋了一嗓子。如今光线传媒风光上市,12年,王长田“熬”出了掌声一片。

2011年8月3日,光线传媒登陆创业板,开盘价为70。88元,较发行价52。5元大涨35%,光线传媒创下80亿元市值,王长田的身家也飙升到41亿元,成为民营电视制作领域的第一富豪。

光线上市,是王长田一个公开的梦。13年前,当他从可以确定的传媒生涯转向不确定的创业之路时,很多人都为其捏把汗。王长田面临的不确定,既是电视业制播分离从趋势到落地的过程,也是企业发展通过不断融资迅速催大的过程,还是其精打细算按自身逻辑成长的抉择过程。

在做《娱乐现场》时,王长田说要打造中国的时代华纳,几乎没有人信;他坚持不做奖项交易,要将音乐风云榜打造成中国的格莱美,也几乎没有人信。

13年来,民营电视行业实在像是一片稚嫩的草原,既要承受市场的马蹄,更要面临政策的风云突变。另一边,老被外界拿来与自己比较的华谊兄弟通过融资高速发展,而光线则因为王长田对公司价值的坚持,数次与资本擦肩而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长田选择了非常“轴”的一条路。他坚持传媒娱乐工业化的理念,而华谊则紧扣人和资本。虽然两条路殊途同归,但今天资本市场对光线的追捧,让王长田13年来的精打细算以及对自身商业模式的务实打造终有回报。

王长田的故事,是一个文化人对商业实践和商业理想坚持的故事。

“冒险”记者路

40岁前,王长田遍读西方传媒链上所有大鳄的传记,他总能从中找到梦想被轻轻划燃的感觉。比如他曾推崇维亚康姆集团的雷石东,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娱乐帝国里的商业智慧令他唏嘘;而40岁后,王长田不再读这些。“中国的传媒娱乐产业,与西方有着太多不同,自己的路要自己去走。”

光线的路自1998年起,13年跋涉长途,穿越荒漠,王长田自比为骆驼。“娱乐圈大哥做关系,天才做项目,玩家搞演员,骗子搞资本运作,既不是大哥又不是玩家也不是骗子的只好做骆驼。”

“骆驼”王长田是记者出身1984年,他顺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一心笃定记者之路。1988年,大学毕业的王长田被分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局,虽然工作单位挂着“新闻”两个字,但工作内容毕竟和一线记者差距太大。在那里,王长田待了一年零八个月。

之后,王长田偶然看到了《中华工商时报》的创刊号,相比当时刻板的经济报道,该报显得轻松可读。王长田上午看了报纸,下午便找到报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放着中央机关的铁饭碗不要,偏要跳去一家新创刊的报社当记者,这是王长田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冒险”。3年后,他升任市场新闻部副主任。

邓小平南巡讲话引发热潮,此时的王长田经不住“下海潮”的拍打,他婉拒报社领导劝阻,竟然跑去东北卖起了涂料。放着工作不干,偏要跑去“练摊”,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冒险”。

涂料卖了半年,王长田又重新回到报社,他还是习惯媒体的生活方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北京电视台的副台长吴天锡。听说吴天锡要办一档全新的新闻栏目,王长田又按捺不住了。这是1995年,王长田的第三次“冒险”。也是因为这次冒险,王长田从纸质媒体转型电视媒体,从此踏上“不归路”。

1995年,王长田住进了北京崇文门的一家小旅馆。旅馆住了一个月,《北京特快》终于推出。因为节奏快、信息量大,一改颂歌式的新闻报道方式,该栏目很快成为当时国内最优秀的电视新闻栏目。

回过头看,王长田首先愿意去了解市场真正喜欢和需要什么,进而不客气地打破既定模式制造有销售力的内容;其次,他也身患媒体人“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通病,新的浪潮打来,新的躁动便起。

当然,“躁动”这词,如果干差了叫浮躁,干好了便叫有激情……

强行起飞,空中加油

1998年7月,王长田和北京电视台彻底地脱离了关系。他拿出10万块钱与当时在《北京特快》时认识的四位朋友,成立了一家名为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的公司。在经历几次投标失败后,四位合伙人相继离开公司,剩下王长田一人苦苦支撑。随着频道越来越多,节目时间越来越长,整体运作显得捉襟见肘。

大势所趋,但政策风险仍在,敢不敢赌?最终,王长田决定针对当时极度欠缺的娱乐资讯类节目,制作酝酿多时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前身)。参考美国的“节目辛迪加”模式,自己制作节目,自己做发行销售。光线此举,是中国电视制播分离历史中最早的探索。

2月招人,3月开拍,4月做样带,5月媒体看片会,6月开始发行。光线的发行人员开始一家家找地方台谈,但即使有电视台愿意花钱购买,一期节目最高不过上千元,而当时每期节目的制作成本都要上万元。

王长田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创业初期的种种焦虑还是让他措手不及。即便今天的光线可以在娱乐圈呼风唤雨,但彼时,这群人只能挨个打电话索要各艺人、演艺公司和娱乐机构的电话,碰壁受冷眼可想而知。

1999年11月,王长田的父亲突然去世,王长田回家处理完丧事,走时还从亲戚那儿借了10万元,为的是回北京发工资。

回想过去,王长田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好在此后的半年,签约电视台增加到60家,广告客户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北京恒基伟业商务通出钱买下了节目冠名权。

2000年年底,公司逐渐走上正轨,销售额3000万元,盈利1000多万元。而即便是2000年,光线都还时刻面临着倒闭或者被收编的危险。一个摄像或记者要走,王长田都要惊恐好半天,生怕人都跑光了。

记者们编片子到深夜,王长田安排专人甚至亲自上阵给大家煲汤、操持夜宵。晚上大家都加班,他也陪着加,“不能让大家觉得是扔下大伙自己睡觉去了”。

平台开花

随着《中国娱乐报道》影响的扩大,娱乐界的资源开始主动向王长田靠拢。很多演艺公司和经纪公司都找上门来,王长田发现这些公司的资源都可以用来单独开辟栏目。于是排行榜类的《音乐风云榜》、明星访谈类的《娱乐人物周刊》以及《娱乐中心》、《明星》、《影视风云榜》等栏目相继开始制作推出,2004年光线更是一口气推出了七档综艺节目。

2004年前的布局,大致敲定了光线未来节目的架构方向。记者们满天飞,频频出国采访,除了中央电视台,连省级电视台都难以想象的事情在光线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明星主动找上门来,光线办公区被誉为明星出没最多的京城秀场。到2010年,光线日产节目超过6个小时,节目产量和盈利是后面5到10家跟随公司的总和。

2006年,王长田带领着光线开始涉足电影领域,2007年开始做线下活动,由单一业务发展到集“节目制作和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活动公司”各种功能于一体的整合营销公司。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模式其实有点像腾讯,他们原来所有的业务都是架构在QQ上,不断扩展,彼此粘连。光线则是依托电视网,进行内部资源的组合,想做什么事,没人找人,没项目找项目。”王长田不止一次提及他对平台型公司的看重。2010年,光线传媒三大主营业务板块中电视栏目及广告业务收入占比57。0%,演艺活动业务收入占比10。8%,影视剧业务收入占比32。2%。

光线发光

相比其他影视公司,光线传媒拥有中国最大的地面电视节目发行网。在国内建立了覆盖307个地面频道,每日超过1200个台次的节目联供网,光线每天的节目制作量共计为6个小时,相当于一个省级电视台的节目制作规模。

王长田是熬出来的。这是业界共识。

把光线做上市,是王长田长期以来的梦想。同一时期,国内另外几家影视公司如华谊兄弟、博纳影业以及华策影视相继上市。面对媒体,王长田总被问到上市问题,他似乎总憋着一嗓子。

身处娱乐圈,王长田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员工有时开玩笑说他是农民企业家,他也不生气,因为自己本来就生在农村。王长田注意形象,他爱买衣服,也给身边的高管买,“因为代表企业形象”。

和行业内其他上市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光线13年来没有引进风险投资,但找到王长田的风投却有很多,涌动在行业内的投资则更多。好几次,王长田都临场放弃了。

2011年8月3日,作为制播“国内制播分离第一股”光线传媒登陆创业板,上市首日表现出不俗,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身家达41。64亿元,已成为民营电视制作领域的第一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