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知识问答 日期:2022-1-26
最佳答案

所谓古典,其实就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后至我们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总和。这个古典音乐里“古典时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无论它如何强大,作为并非古典音乐原发地文化的我们,对古典音乐也不能盲目接纳。我个人认为,称之为音乐的东西,应该有这些特征:

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隐藏能力,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能符合这些特征的,我才称它为音乐或者古典音乐(有别于流行或者现代音乐)。

所以,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给它打动的,是十几年前开始留意听古典时,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吸引,开始喜欢上古典。之后,阶段性断断续续地有去听,但都不系统,一直到现在。

不过,作为古典音乐,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人士,非专业者那样用时间去欣赏。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历史,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艺复兴之前,音乐主要是教堂祢撒,比如圣格列高利咏叹。换言之,音乐最早的形式是“声乐”,为何是声乐?因为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当然,那年代器乐确实还没有发展起来。

事实上,现在重新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克斯特里纳的圣颂合唱,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如果你听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试试去听他的作品。宗教音乐来自这些当年虔诚的信徒之手,来的更简单纯朴又具有情感。他们对后人影响巨大,后世的伟大作品里都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亨德尔的祢赛亚,巴赫的B小调祢撒,贝多芬的庄重祢撒,百辽兹的以利亚到现代布列顿的战争安魂曲)

了解古典音乐的源头,就等于明白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或者基本“硬件”)就是要有优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没有这些要素,再伟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当然没有一部伟大作品里没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说,旋律是一个广义,文艺复兴的音乐几乎“见不到旋律”,只有节奏。 从斯拉夫进行曲开始,到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到斯美塔纳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何许人也,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作品的名字。我没有被那些比他们更“流行’的贝3,5,9打动多少前,就喜欢上这些优美旋律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你是怎样喜欢上巴赫的?!

关于巴赫,太多人喜欢和崇拜了。喜欢上他的人有各种理由。有些是因为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自己就喜欢,正如当所有人都喜欢他时,有些人就开始反对他一样。 我没有了解他多少前,就开始听一套钢琴CD,后来才知道是图蕾克的十二平均律,是我连续听了四年之后才知道的。那几年里,我每晚都在睡前播这套碟。大家都很熟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了,也了解各种版本。我是从无知的时候去听的。原因是我晚上失眠,发觉这套CD很合适失眠时听。有时,幸运的话,我会在第一张没有播完就睡着,有时,就要起床几次换碟(很多年后,才想起有多碟CD机早就问世,后悔那时为什么不知道,现在非常喜欢多盘CD就是这原因,一下子买了两台,一台五盘,一台七盘)。听了一两年后,发觉哪天不听就觉得少了什么,才想起没有放那张CD。

又听了一段时间,发觉自己不为催眠也喜欢听。而且是用“宝贵的时间”专门听。

后来,知道它叫十二平均律,知道它可以称为音乐的《旧约》。。。。。。

现在我有它三种版本,但想要的里赫特版本没有。不过我已经不能接受图蕾克之外任何人的演绎了。于是,我就这样喜欢巴赫。继而开始听他其他的作品。后来才清楚它的魅力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那种复调的韵味加上巴赫世界里的特性。于是,我开始又接受其他的巴洛克音乐。发觉还有亨德饵,泰勒曼在他身边。所以,听古典的第二要点: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实地喜欢。但是,我依然被旋律吸引,所以还是去听旋律华丽动听的古典,尽管我可能成为古典里的肤浅听众。我还是不爱留在巴洛克里面太久,也不很爱听古典时期的大师作品。所以我一口气听完全套卡拉杨的贝多芬和一些莫扎特后,就去了浪漫时期(他们,那些学者,是这样划分的)。我至今,还是喜欢柴可夫斯基,格里格,斯美塔纳,比才,。。。甚至拉罗,或者后来印象派德彪西---我不怎么认同这种画分)。其实,又有谁不喜欢他们呢?所以,古典音乐第三要点(还是第一要点那点),听你喜欢的旋律。浪漫时期更懂音乐的人性面,不再是简单的主和结构,不再是简单的乐思乐性流动,不再是简单化的标题音乐。尽管标题不是浪漫首创。尽管我也不太喜欢实景化的标题音乐。浪漫音乐结合复调和主和结构及调性应用的能力,就象师傅手里的面油水的关系那样简单。他们更关注的不是形式,是音乐里应该有的特征:崇高情感或者神秘情感的能力,带来感受和思考。而这一切,又是在不刻意的结构里展开的,栩栩如生的各种旋律自然再生。

在浪漫里,已经没有大师,因为不需要大师,不需要作曲大师,需要的是象文学作家那种人性,情感,这是“唯情论世界”---只要不太泛滥。但是,大成者还不是德奥或者北欧小国里的情感大师,而是来自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因为,正如前面所说:人声才是最好的音乐。在歌剧里,我找到最好的旋律,也有最好听的声音,声乐和器乐在这里不仅结合再一起,还将“沙士比亚式”的舞台文学来了进来。将舞台表演艺术融进里面。所以,古典音乐里最重要的是歌剧,听或者看,是一种情感最大效场。音乐已经不存在“国界”,但我依然反对“音乐是国际语言”的说法。这种说法不客观,不现实。如果音乐是国际语言,那么外国人为什么听不懂我们的戏剧呢?难道我们的戏剧不是音乐?

我只能认为,接受了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被西化,至于被西化是否可怕是另一回事(并不可怕)。因为接受古典,就意味着接受一连串的西方文化。没有这一连串的西方文化,你是不会真正接受或者喜欢古典音乐的。在西方,各自还是有阵营的,他们之间也不那么“国际语言”,德奥歌剧的崛起,意味着中欧大陆有自己的情感场所。和来源于中世纪的威尼斯是不一样的情感,人们愿意被瓦格纳折磨四个晚上,也不愿意仅仅去听威尔第的悲壮。正如芬兰人只愿意为格里格的离去流泪一样。事实上,俄罗斯人更接受他们的穆索尔斯基,尽管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写曲出身的,不能完整写下总谱的人,但人们依然坚信他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全世界都借“国际语言”在说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感情(唯独偶国人们不那么冲动---至今还坚持在荒山野岭实验流水声的音效,又或者在黄土高坡上摇摆)。 不管音乐为何物,不管何为古典音乐,我就是这样,好听就听,听了有感情能量存储的就听。如果别人说《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经典,如果他是偶国人,我表示极大的怀疑,因为没有德奥文化背景,没有那种民族情绪,没有深厚的西方神话文化,没有接受****的心理准备,怎能懂《指环》?我宁愿不虚妄地说实话,我听不懂指环,但我听得懂卡门,卡门是最伟大的歌剧,因为我也有剧情一样的感受,一样在追女孩子的时代有那种失落。一样喜欢那种女人,嘿嘿~当我们要求作品,要求作曲家有真情实感的时候,为何不要求自己用真情实感去听音乐呢?在失去背景文化为支撑的中国,去听西方音乐,难道不是爱旋律以及里面那种情感吗。当我们有了真情实感的态度后,一切美好的音乐就向我们展现,不管是芭洛克还是古典浪漫,不管是复调还是主和,不管是无题还是标题,不管是交响曲式还是协奏曲式,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不管是光芒四射的作曲家还是穷困寥倒的不名之人,不管是北欧南美还是德奥。。。。。 于是,我们开始更关注版本。因为每个导演都不同手法处理同一剧本的。又或者不同的大牌明星出演同一剧本也不一样的表达。这就是不同演奏家和不同指挥,不同乐团的魅力所在。当你喜欢卡萨尔斯之后,还会喜欢马友友吗?难道杜普蕾不是最好的吗?于是音乐就有了话题,于是有很多个马勒,有很多巴赫,贝多芬,他们借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瓦尔特,卡拉杨,西蒙。。。。。等还魂,否则每个人只需要闭门造车就可以了。当然,我也喜欢西湖贝多芬,JBL。。。的马勒出现,于是音乐带来热闹,发展到极端,就是音响出现纯音响而音响派。我曾经惊讶于一个朋友耳朵的听力,问如何训练出来的,因为他可以对斯托夫斯基演绎的每个小节的音色准确无误地在器材里做出好坏的判断。一打听,原来他玩那么多年音响,其实就只听三张CD,其中包括斯托夫斯基RCA版的李斯特(俗称白头佬),他哪里是听音乐,他是借音乐来听音响!我很感叹。这极大的误区里却带来给他无穷的快乐,难道又是坏事吗? 于是,用旋律去选择音乐,然后去听喜欢的旋律,借旋律进入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里,感受情感,然后又借音响带来新的乐趣,也许是一个非原古典音乐发源地的古典音乐迷对“国际语言”的欣赏方式。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我是音乐学院的。 听调号,是最简单的。你学过钢琴吗?肖邦夜曲这些你应该是弹过的吧。 写曲子其实就像写议论文,怎么分析议论文就怎么分析曲子呗~~ 1)曲子的调性就是它的论点。 明确的说:听乐曲开头的两小节就足矣. 听巴洛克 ,古典,浪漫派的,这点绝对实用! 2)两小节里面不会出现太多和声,(也就是和弦)最多三个, 3)你听到的第一个和弦就是这首曲子的主和弦。它的根音就是这首曲子的 调。比如说主和弦是do mi sol,这是一个大三结构的和弦,它的位置居 整首曲子的第一个,那么do (也就是C)就是这个调的调名了, 也就是C大调俯海碘剿鄢济碉汐冬搂。 什么降E啊,升F的,这是关于基本乐理的只知识。 希望我给你说清楚了, 如果你还不太明白的话,建议你去书店买本 基本乐理。 这本书足以解决你所匮乏的音乐常识。

怎样欣赏古典音乐

其实听古典音乐每个人的感受收不同的。

我很喜欢巴赫的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 ,都是我的朋友听了说那是噪音(看玩笑的,其实他非常喜欢古典音乐)。

所以,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也不要管那个艺术成就比较高——你所应该在乎的是你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倘若太在乎学术上的的东西反而会影响听音乐的感受吧。

退一步讲,哪些伟大的音乐家留下这么多经典之作,到底是为什么?

是为了让后人研究吗?

我想最大的意义不是这样的(当然不是反对乐理的研究),而是应该让我们能够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份美丽吧。

所以,不要在乎权威的评价——因为你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就是对那些已故的巨匠最大的安慰。

言归正传

先查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一下。然后将交响乐分为几个部分,分段欣赏。听一下各部分均使用的什么乐器,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找朋友或老师交流一下意见。

其实我也不是专业搞音乐的,只是喜欢欣赏而已,建议你先从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开始欣赏吧!施特劳斯家族的曲子比较简单,既不像古典时代的曲子那样严谨,又不像肖斯塔科维奇他们的曲子那样复杂。当然,本人最喜欢的还是巴洛克音乐,尤其是巴赫的管风琴曲,还有维瓦尔第的协奏曲,感觉他们才说出了人生的真谛,但是这些曲子比较严谨,一开始不容易接受。

至于书嘛,我感觉如果不想当专业人士就没必要,就像如果不想专门研究英语语言学就不用看语法书一样。主要还是要多欣赏,我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偶尔回想起来几年前听过的一首曲子,就会忽然感觉全理解了,而当时无论怎样思考也是不管用的。

怎样欣赏交响乐?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交响乐,简单地谈谈欣赏的方法: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鲍罗廷的《中亚细亚草原》,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法国作曲家印象乐派创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听《大海》乐曲,听者如处大海之滨,从黎明至中午,鉴赏着大海的色、光、声、形的变幻,时而感到狂风怒号,时而是拒浪拍岸,时而是波光浮动,时而又是浪花四溅,真是瞬息万变。欣赏这些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无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联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万物生长不息。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舞曲”,它的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来,如奥国的约翰·斯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法国拉威尔作的《波莱罗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等,都属于交响舞曲。

在交响乐曲中,有一类有故事情节的,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此类乐曲大多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如俄国里姆基基·考萨考夫的《天方夜谭》(组曲),是从阿拉伯神话小说《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国比才的《卡门组曲》根据同名歌剧的音乐剪辑;我国何占豪、陈刚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

这些乐曲,并不象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如果欣赏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写的内容,在听乐时,随着音响,脑海中就会有所想象,就会进入乐曲所规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在交响乐中,有一类无故事情节的,也不描写景色,但它通过音乐手段,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类音乐无标题(有标题也不过几个字),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合唱》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交响乐等等。

欣赏这类交响乐,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乐形式和手法等)。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当然,要得到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历。如贝多芬(1770——1827)的著名交响乐《命运》,它通过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并联系着当时与他同命运共呼吸的广大人民,抒发自己和命运之神作斗争的意志。它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贝多芬写此曲时(38岁),正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作殊死斗争的年代。《命运》交响乐所表现出来的,时而动荡不安,时而静思默想,时而积聚力量,时而激烈斗争,时而迈步前进,时而欢呼胜利,就是抒写他的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斗争,热烈的希望。

在欣赏交响乐时,假如欣赏者同时具备某些音乐上的基本资识,如曲体、调式、主题的变化和发民、配器、表现手法、调性色彩对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1 欣赏交响乐时心态的调整

交响乐的欣赏是需要一个适宜的心理环境的。我们看到,许多人在没有较好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去欣赏交响乐,总是觉得与音乐格格不入而没有什么收获,这便是心态没有调整好的结果。

首先,交响乐的欣赏主要由听觉系统来进行,因此特别需要一个“静态”的内外部环境。无论你是去音乐会,还是听音乐,都需要仔细而安静地欣赏,尽管你的情绪在随着音乐的情绪波动,但却不能像欣赏流行音乐或喜剧那样为某一句,某一点而叫好。你的听觉系统应保持一定的兴奋状态并集中在音乐中。有的人一边看书,或一边做事情一边听音乐,有的人甚至参加音乐会时做其他事情,这些特别不利于对交响乐的欣赏,交响乐需要集中注意力于细部,特别是整体。许多交响乐甚至需要我们一口气把几个乐章听完才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没有一个有利于欣赏交响乐的心态,势必影响欣赏的质量。

其次,欣赏交响乐时,不能过于理智,有的人总是认为欣赏交响乐后应该像欣赏一本小说或者是一部电影那样受到启迪,得到收获,结果往往相反。欣赏音乐,特别是交响乐,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高度抽象的,绝对不能将某一句非得说成是花,某一段非得说成是草,这里是太阳,那里是月亮,欣赏交响乐的过程是一个体力和精神的消耗过程,欣赏完一部交响乐后应该是较累的,在情绪情感上的感受,体会往往较多,而且这也应该是最重要的。如果十分理智地去分析作家在这里想说什么,那里想说什么,或者这个乐团奏的怎么样,那个乐团奏的怎么样,反而会影响对音乐对作家的理解。成功的欣赏应该是对作曲家,对音乐的美的赞叹而不是对其它的赞叹。

2音乐欣赏中音乐形象的把握

无论是传统的交响乐还是近现代的交响乐,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或多个主要的音乐形象。主要的音乐形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多次出现在乐曲中。主要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带有特征,有的是在旋律上,有的是在节奏上,有的是和声的序列或和弦的展开,有的还会通过某种特性的乐器表现出来。在交响乐中,引子以后一般就要出现这个音乐形象,它或原样地重复或改头换面地重复,当经历一个较大的演变过程后,往往要进入原样重复的阶段,在最后的结尾部分,这个形象还会多次进行“闪现”。在欣赏交响乐时,注意辨认这些形象,把握它的情绪特征,对音乐的理解也就十分容易了。

古典音乐如何欣赏?

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又是一个不能马上说明白的问题,但是总的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备:1、了解一点音乐常识、2、了解一点乐曲常识、 3、了解一点音乐家的知识

二、听:

1、先从听标题音乐入手、2、从经典入手。 3、从相对比较短小的曲目开始

三、入门乐曲:

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海顿的《惊愕》、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包括中国作品:马洪业、郑路的《北京喜讯传边寨》、吕其明的《红旗颂》、何占豪、陈钢的《梁祝》、辛沪光的《嘎达梅林》

四、赏:

听音乐不要奢求可以像读文章一样,能读出段落大意,音乐是感觉的,只要你在听音乐的时候,内心有冲动,你就是听懂了,至于音乐的感觉不要追求具体,也许你在听这一段的时候感到有些忧伤、听另一段的时候心里感到兴奋,有伤感、有欣喜、明亮的、欢快的,抒情的。忧郁的、悲愤的、斗争的,只要能有类似的感觉 你就已经能够听懂音乐了。

切记:音乐是用来感受的,只要你内心有感动就已经听懂了,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听音乐每个人的感受是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学识、性格的,不同的人听同一首乐曲的感受可以是不同的,欣赏音乐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