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当“面子”成为“里子”时

当“面子”成为“里子”时

青年文摘 日期:2020-2-26

有人说她是位天才,而更多人看到的是她的勤奋。

大二的时候,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吕效平给每位学生布置了不同题目的作业,她给温方伊布置的是完成话剧剧本《蒋公的面子》。

吕效平老师告诉她,题目来源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则逸事:1943年,蒋介石初任中央大学校长,邀请三位知名教授共进年晚餐。最后吕老师说,这件事有可能发生,也可能没发生,但是你可以把无当作有来写。

连故事的主要人物的姓名都不全面,要把它写成一个完整的舞台剧本,困难可想而知。

温方伊没有退缩,她想到的是把“面子”变成“里子”,要沉下去,多做扎实的工作。故而她并不急于动笔,而是去搜集尽可能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她上门请教吕教授,得知这则逸事是从她自己的“师爷”南京大学文学院长董健先生那儿听来的。温方伊便紧紧跟进,去了董院长那儿。

结果是没得到什么东西,吕教授告诉她故事发生在1943年,可董健先生既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地点。不过,这让温方伊从难处看到了亮处,没有可考证明进而会为创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空间越大,探索的步子也就越多。温方伊接下来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找了大量书籍进行阅读考证。她了解到,传说中的3位教授,那位不知道名字的,是政府的支持者,既想为蒋介石捧场,又有所顾忌,便拉陈中凡和胡小石下水。陈中凡的观点“偏左”,他与陈独秀交情甚笃,非常痛恨蒋介石翻云覆雨,独断专行,但他却因为战乱之时藏书难保需要蒋校长的帮助。胡小石是一位美食家,对政治毫不感兴趣,据说蒋介石曾向他讨过字,他并没有给。这次受邀,喜好美食的他听说席上会有难得的好菜肴便难抑激动。

温方伊还阅读了陈中凡教授有关哲学论文、中国戏剧史研究等相关著作,研读了胡小石的《中国文学史》等著述,对胡小石的诗词与书法也进行了一番探讨;还有胡小石到底会喜欢吃什么菜?温方伊找了许多美食资料,最后确定为南京老正兴的“火腿烧豆腐”。

到这个地步,应该说资料已经相当详尽了,可温方伊依然不动笔,她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于是她又翻阅了中央大学、西南联大校史资料,通读了朱自清、吴宓等教授的日记,甚或连当年学校的一则小通知都不肯放过。

做完这些,半年已过去了,到了2012年春节,她拟塑造以陈中凡为原型的时任道,以胡小石为原型的中间人物夏小山,以及从《联大八年》找来剧中人物卞从周。

经过一段时日的埋头耕耘后,温方伊把初稿交到了吕教授手中。在交给吕教授30多份作业中她的质量显然是最高的,但还需继续打磨,而这一打磨就是5遍。即使到了排练过程中,对情节、文字仍在做调整,功课越做越多,结构越改越奇,愣是把剧情与人物命运如同做煎饼一样,一翻再翻,实现了“超级大逆转”。就是这种不断提升“里子”让此前并没怎么接触话剧的温方伊的剧本创作成为一种“传奇”。

2012年5月,《蒋公的面子》作为纪念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系列剧首演,第一场演出后,立即有口皆碑,第一轮的五场演出场场爆满。2013年更是在全国巡演和海外巡演,票房已超过千万元。

著名剧评家水晶从北京专程坐火车到南京观看《蒋公的面子》,随后在微博和新闻媒体上力荐该剧,其中有这样的话语:“仅从编剧角度看,讲中国故事,如此有文化,有生活有剧本,近年仅见,却出自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女孩之手,令人击节赞叹,叹为观止!”

《蒋公的面子》剧本还被出版成书,并在2013年7月获得《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江苏省作家协会联合创办的“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大奖。温方伊被保送为影视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并辞去饰演了近30场的女主人公“时太太”的职务,专心回到课堂读书。

丢掉浮躁之气,潜心学问,当把“面子”变为“里子”时,也就让自己有了“面子”。正如白岩松所说:2013年最热话剧《蒋公的面子》的蹿红,为新生代编剧赢得了巨大“面子”。

多做“里子”的事,无意于“面子”,其“面子”也就会不招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