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圣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圣地

青年文摘 日期:2021-3-28

曾当过8年伞兵的他,总忘不了那一刹那飞机载着他们这些全副武装的伞兵在拂晓幽暗的天空中爬升、爬升,突然,一股温柔明丽的颜色涂满了他年轻的脸……在过去的岁月里,许多次,他站着,笔挺,像一棵松树,眼睛里闪烁着心驰神往的光彩,自豪地对他的好友著名作家莫言说:“那时候,我们经常从天而降……”他就是当代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2008年10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起了《长征》,赢得了全国观众的热烈好评。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是和莫言、朱苏进、乔良齐名的军队作家。

他是北京人,和许多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一样,曾经插队做过知青,后来因表现出色,被当地群众力荐参军,曾在武汉空军某部当了8年伞兵。从1972年发表了趴在铺板上写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起,他一路拼命写了下来。多年来,他先后拿下了“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等诸多殊荣。

因为对军队、对普通士兵一直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以至在他的笔端经常流淌着对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的无限敬爱!他曾用4年时间,撰写《远东朝鲜战争》。当时,好友莫言认为这样的书不大能卖得动。但他觉得,书写好了,一定会有读者。在经历了阅读史料的震撼与感动之后,他以冷静而客观的记述,绝对有力量让读者了解朝鲜战争的全部惊心动魄之处。他和莫言打赌,能不能卖动最终要看销售量。果然,这部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好评,特别是青年读者的热捧。时至今日,《远东朝鲜战争》已经再版十几次了。

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为标准评选了1000年来100件世界大事。其中,中国红军长征得以入选。这件事使王树增第一次萌生了创作纪实文学《长征》的想法。后来,他又不断听说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重走长征路。其中,英国历史学博士李爱德与他的朋友马普安还以这次经历撰写编著了《两个人的长征》一书。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为什么当今走在长征路上的大多是外国人?他们重走长征路的意义和目的又是什么?有一次,他在讲课时,问在座的青年学生:“你们走过长征路吗?曾经想过重走长征路吗?哪一位同学曾经走过长征路?”台下没有人能回答他,因为很多青年学生对长征并不了解。虽然,长征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随着岁月的冲洗,长征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在认知上遭遇冷落由来已久。长久以来,它在成为一个公共历史符号的同时,与新中国的年轻一代隔阂也在日益加深。他经常听到很多青年人开口就说:“郁闷!”还经常看到青年自杀的新闻。这些使他既感到震惊又感到悲凉:当代青年人的内心怎么如此脆弱?为什么我们的物质丰富了,精神却苍白了?他想,外国青年肯定不会对中共党史感兴趣,很多外国人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重走长征路的,在他们看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征,是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不屈不挠的象征。很多外国人走这条路就是要找到使自己快乐起来的理由。他下定决心,要写一部给中国当代青年人读的书。他要当代青年知道:一个人总要有些信仰;人生的真正快乐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或一群人具有了某种信念,他们做出的事情就是惊人的。从此,一个真实呈现长征这一人类历史精神壮举成了他的写作课题。

为了能专心写作《长征》,他向上级辞去了文工团团长的领导职务。他重走长征路上一些艰难的地方,让自己在万里征跋中亲历和体验长征之路所给予的灵魂冲击。他花了5年时间搜集、整理资料,仅笔记就记了240余万字。一篇日记、一个便条、一份电报、一个普通战士在战斗中的经历等等,许多不起眼的人物、行为、事件,他都会缜密地进行分析、比照、验证,从中窥其堂奥。他在整理长征和红军的资料中,常常可以听见红军战士的歌声。在采访的上百位八九十岁的老红军战士中,他发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当询问到某次战役时,这些老红军们连时间、地点都对不上号了,但却都会唱革命歌曲,并且歌词都记得很清楚。他们唱歌的时候,精神焕发,好像忽然年轻了,即使躺在病床上的也突然之间坐起来了。王树增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打动了。那时,他们的物质贫乏到极点,战斗和牺牲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但他们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曾经如此快乐过!这一切只因为,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块圣地,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在写作《长征》的6年时光里,他的家里几乎成了“长征作战室”。墙上、地上铺满了地图,一些地图因无数次摩擦而破损。他就像一位指挥员,地图上画满了红蓝两种颜色所指示的路线,认真研究着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战斗。然而,当他已写了30多万字的时候,他觉得不满意。于是,他把所有文字通通删掉,重新再写。2006年9月,60多万字的《长征》一经出版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不但荣获了诸多大奖,还一举成为当年的畅销书。有一个北京读者看完《长征》后,买了很多本送给自己的亲戚和朋友,他千方百计地联系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脚印编辑,执意要请作家吃饭并代表广大读者当面感谢作家。

其实,提升生命质量的最可靠力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小到决定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大到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兴衰。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理想和信念结出的硕果,而信念和理想对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完整同样重要。王树增说:“近些年来,好像一说信仰和信念,就是很老派的说法,实际上,这是当代青年人的一个认识误区。我想告诉青年人,信念和信仰是一种宗教情结,每个人心中必须有一块圣地,没有圣地,你的心灵就是荒芜的。当你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