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熊猫慢递员的幸福生活

熊猫慢递员的幸福生活

青年文摘 日期:2021-2-21

穿过一条站满白杨树的小街,你会在互相簇拥着的画廊、咖啡馆、书店中突然发现这家亲切的小店。这可能是北京城里最特别的邮局,大脑袋、小身子的胖熊猫无处不在,画框、时钟、明信片、淡绿色的墙壁……到处都是这个慢递员熊猫Mandy的画像。看不见传统邮局那高高竖起的柜台橱窗,唯一提示着人们这里与邮递有关的,是铺天盖地、配有各种有趣图案和文字的明信片。

从这里寄出的,大多是寄向未来的信。每一封信都意味着一份梦想,或者一份承诺。只要填上详细地址,并在慢递自制的邮戳上写明,希望这封信将于某年某月某日前寄达,这封信就会在数个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出现在收信人的信箱中。

有人“坐了40站地的车”来到这里,为了一份在她看来“毫无头绪、找不到一点感觉的作业”,最终,却用一封慢递信,“递走了自己的忧伤”;有人在明亮的秋天误入这里,便开始幻想,“如果可以,能不能把我投递到每一个秋天”……从2009年3月开业至今,已有近两万个故事被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托付在这里,等待着打开它们的那个特定的日期的到来。

选择一种活着的方式

一年多前,在北京一家咨询公司工作的李轶娜没有想到,去丽江旅游时,从四方街的一问小邮电所中寄出的明信片,同事们竟然在一个多月后才收到。李轶娜说,突然看到同事们收到“已经被自己抛在脑后”的明信片,她感觉到了“一阵惊喜”,就好像“重新找回了一段失去的时光”。回忆之余,大家也不免调侃一下中国邮政的速度,“这哪是快递,分明是慢递嘛”。他们同时又感叹:“没有慢递,哪来的惊喜呢?”

聊着聊着,这几名平常只能给别人的项目出谋划策的“咨询专才”,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要不然,我们就来开一个慢递公司?”

这个创意,被“老大”刘伟迅速抓住了。2008年的整个10月,他们经历了“疯狂的头脑风暴”,无论是在办公室、后海的酒吧、出差的飞机上,还是在红绿灯下的汽车里,这个创意都会被提出来反复讨论。选址时,他们曾考虑过北京的几个著名的旅游区。因为慢递就像“一种行为艺术”,他们最终圈定了798艺术区。

经过一个多月的装修布置,2009年1月1日,命名为“由正慢递”的小店进入试营业期。那时刘伟最好的打算,就是能“守住798这一家店,毕竟慢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曾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了5年的高呈昀,特别设计了憨态可掬的熊猫,作为慢递的代言人。几个月后,她发现,正是这只熊猫帮助她在专业之外,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一年多前,这个团队的大多数人也像高呈昀一样,不过是北京几百万上班族中最普通的一员。每天打卡上班,拿着一份不算丰厚的薪资,在朝九晚五的时间段里,过着满是框框、不得逾矩的生活。有时,成员之一的王海元甚至会羡慕写字楼前那个卖煎饼的小贩,“每天只要忙三四个小时,写字楼附近的人都排着队买,赚的还比我多”。

直到创立慢递公司这个念头,像胀满了的氢气球,在这些年轻人面前“砰”地炸开,他们才发觉,原来生活充满了选择,至少他们可以选择“一种快活地活着的方式”。

有了梦想,生活就不会枯燥

从那一刻开始,王海元就过上了“一种颠倒的生活”。因为他上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曾在一家娱乐城的施工现场做过一年生产经理,于是店面装修时,他便理所当然地成了“监工”。

那时的工作,是抓工程进度,与混凝土和钢筋供应商谈生意。可现在,他只是在一间120平方米的店铺内,对着图纸反复地研究一些更琐碎的小事:粉刷墙体用绿色还是深灰色?窗框是否用木头包起来?门前要不要设一张供游人休息的长椅?“好在有了梦想,生活就不会枯燥。”他说。

法律专业毕业的赵悦成了“创意总监”,因为她的“想象力足够丰富”。她用整间店面三分之一的区域,办了一个题为“成长”的小展览。她先是列了一张长长的清单给妈妈:铅笔盒、积木、不倒翁、作文纸、校服……然后要妈妈把这些东西从江苏老家寄到北京。

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展览简单得甚至有点寒酸,但这丝毫不影响同样年轻的游客们,与这段“80后的集体回忆”产生共鸣。总有人和赵悦讨论,你们学校校服怎么也这么大?你上小学时只当过小队长?

曾在传媒公司做设计师的郑斯锘,本来只是被请来兼职教店里的员工素描。有一次,当他要求学生将“抱怨”画到白纸上时,学生只描述了一个场景:“我想画一个雕塑,一个玻璃瓶子从高空落下来,它四溅的碎片正在向外弹射的那一刻被定格。打破一切!”

尽管这只是一幅想象中的作品,但郑斯锘仍然对这样的教学成果感到很满意,因为“我在这里碰到了理想的学生,他们有足够的想象力。”

“由正慢递”的店员,23岁的女孩胡广越,便是这些“理想的学生”中的一员。这个来自河北衡水的女孩,只读到初中毕业。为了要供学习成绩更好的哥哥读大学,胡广越被送去学了一门在家乡很普遍的、给鼻烟壶内壁画画的手艺。那不是一项简单的技艺,它需要绘画者全神贯注,将一种尖尖的带钩的笔放进鼻烟壶底部,从底部开始“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慢慢地画出一个小世界。

刚开始,她一天画一个鼻烟壶,这只能给她带来三四块钱的收入。2008年3月,胡广越投奔哥哥来到北京,听说北京有一个798艺术区,便兴奋地来参观。她还记得,当时一到这里,“就不想离开了”。她决定在这片艺术区中找一份工作。

一次,她偶然地走进“由正慢递”,便在留言本上画了一幅想象中青山绿水、隐士居其间的世外桃源。正是由于这幅画,她被聘到慢递做销售。这个常年对着图画书上的山水想象整个世界的女孩,一下子找到了感觉。爱笑的她给熊猫加上了眼神,“因为它很欢乐,总是能微笑地面对一切”。现在,在慢递的架子上,就摆着她设计的明信片。

19岁的店员孙静,刚开始时“根本无法理解这家小店究竟在做什么”。来北京前,她只是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的一个普通女孩。高中还没念完,因为家里贫困,她做了一个看似理所当然的决定,“让弟弟念书”。这个爱看书的女孩有着自己对青春和人生的幻想,但那时她唯一的出路是远离家乡,去城市打工。

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做手机配件,但她“实在不喜欢”,直到“由正慢递”招聘店员,当时在这里做保洁的阿姨打电话给她。听到“就是书店”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坐火车来到北京。

在“由正慢递”还不为人所了解的初期,她会对每一个走进店里的顾客微笑地讲解慢递的意义。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搞不清这家店到底在做什么。每当顾客问起“写给未来?可是谁知道未来我会不会在现在的地址呢?”孙静也会像背书一样地说起,慢递“是通过一种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去提醒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去关注自己的当下”。

她似乎总是羞于去描述自己的个人感受。其实,在“由正慢递”里,这个看上去不太起眼的女孩,正扮演着慢递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每天晚上,她才是真实生活中的那个“慢递员”,将这一天需要投递的信件拣出,并送往798门口那个矮个扁身的绿色邮筒。

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吧

“在我们这个团队里,80后是绝对主力,”刘伟说。几个月前,这个熊猫慢递团队中的灵魂人物,辞去原公司高管的职位,埋首于这间小小的店铺。“由正慢递”四个字正是他的主意,他将“口”和“攵”放在与招牌遥遥相对的另一边,“卩”代表听,“攵”代表走。一边听,一边走,“人生就是一个游走的过程”。

“很多人都有想法,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想法付诸实践。”团队的每个成员都秉持这样一种理念。时至今日,他们已经成立了一个公司,有专门的设计部开发明信片、玩偶等特有的商品,又把分店开进首都商业中心区域王府井,另一家位于东直门东方银座的分店也将要开张。而刘伟甚至觉得,总有一天,慢递这项服务会促进邮政发展,甚至对整个邮政行业产生帮助。

在这个庞杂、巨大、覆盖着包豪斯风格和工业革命气氛的798艺术区里,这群有梦想的年轻人,正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默默地努力着,那是许多人年少时的梦想: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