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有什么样的电视剧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有什么样的电视剧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青年文摘 日期:2020-3-2

新世纪的10年,中国内地的电视剧产量达到世界第一,拍摄题材五花八门,紧随市场需求成为主导,迎合了观众不时变换的情绪。

美蒋敌人,这一过去文艺作品中的反面人物,正在成为正面,或者起码不那么反面。阶级仇恨已被民族仇恨取代,国家利益走到最前台,好像革命的最终目的不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新的政权,仅仅是为了民族独立。而这种意识在三十多年前曾遭严厉批判。《乔家大院》《大宅门》这类电视剧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岁月的变迁与矛盾。阶级斗争完全隐退,曾经的剥削阶级以另一种形象登上了舞台,但在历史教科书里他们并没有被正名,以消灭他们为目的的革命和政治运动还是正确的,在重新播出的样板戏和翻拍的红色经典里,他们依然属于反面人物。于是,我们的现实记忆里出现了同一种人的四种形象:政治历史中的反动派、文化传统中的传承人、红色经典的革命对象、当今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上世纪80年代曾被反省的一段历史,在新世纪被当成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而在《金婚》里,一个曾让无数人困苦不堪的年代也被有意无意地美化了,起码在那个六口之家的饭桌上和居住条件中,观众会感觉他们过得还蛮不错。是人们在忘却,还是作者没经历,或是迎合了一种社会情绪?

大量的都市生活剧、言情剧,其中的背景,我们实在看不出是在哪里。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表明大多“70后”、“80后”的作者、导演、演员,生活在一个狭小的时尚圈子里,他们心中只有写字楼、商厦和酒店式公寓。

谍战片是新世纪的宠儿,不管是国共之间,还是抗战时期的敌我之间,敌人的形象都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敌人不再被丑化,甚至还允许被“美化”,女性变成美女,而且很清纯,可以和中共地下斗争的勇士眉来眼去;敌营的男性也成了器宇轩昂、英俊潇洒的干练之才,都有其人性的一面。意识形态大大弱化,双方无非是各为其主,信仰不同罢了。

重拍也是新世纪的最爱,古典的、现代的、革命的、金庸的,只要是过去拍过的,都不妨再来一遍。凡是重拍,你会发现,作者、导演在细枝末节的创新上有着无穷的想象力,而在主题上却是乏味的矮子。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反日、厌日情绪的日益高涨,日剧变得寥寥无几,而抗日题材却蜂拥而至。有近一个月时间,我每天晚上看到二十部抗日戏在同时播出。新抗日剧的特点十分明显,或许过去那种正经的抗日题材已不再叫座,土匪抗日、伪军抗日、地主抗日成为热门,国军的形象在抗日剧里也都改为正面,不是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就是大义凛然、慷慨出征的热血儿女。而在过去的抗日文艺里,伪军的戏比日军足,显得比日军更坏,地主、富农和国军都是些破坏抗日、与日军勾勾搭搭的准汉奸或者汉奸。

新世纪的10年,电视剧创作领域的思维日益贫乏、想象力越来越枯竭,无论古代历史、民国历史、谍战、抗战,还是父亲、母亲、继父、继母、小姑、嫂子之类的家庭生活,一种题材一旦叫座,趋从之风立即刮遍各地,但其间缺少了真正的历史感和平静的社会思考,缺乏真正的传统伦理道德依托。这些电视剧表现出“文革”以及历次政治运动带来的后果,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今日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