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机会难得究竟难在哪里

机会难得究竟难在哪里

青年文摘 日期:2021-1-26

机会难得是一句俗语,既然约定俗成,那就说明机会在大多数人眼里是稀缺和珍贵的。那么,机会难得究竟难在哪里呢?在一次培训班上,一位中年教授目视着我们问了这么个问题。有的同学说,难在我们没有做好准备,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大脑;有的说,机会太飘忽不定了,等不到你伸手,它就跑得无踪无影了;最精彩的回答要数这个比喻了,“机遇就像是在暴风雪中没有关好的窗户一样,可能突然被吹开,又突然被关上”。后来我才得知,这是奈斯比特的最新语录。教授接着从机会的概念说起,来阐释机会难得,难在何处。他说:“机会是一个好事,对吗?”大家说:“对。”他接着又问:“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好事呢?”众人沉默。是一个大多数人没有发现的好事。教授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句话让大家一下子茅塞顿开,机会难得就难在发现。过后,我总感到意犹未尽,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思考来思考去,想到机会至少还有如下几难。

难在辨识。机会不会是耀眼的公主,身披霞光,面若桃花,迈着细细软软的脚步,无论走到哪里也会引人注目机会肯定不是这副样子的。那么,机会会是面目狰狞的怪物吗?说不准就是。总之,你很难从面部表情上判断是不是机会。机会的隐伏性、潜在性、不确定性等等特征,决定了机会的神秘莫测和真假难辨。要认识机会,辨别机会,并非一件易事,需要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积累。据说,金融大鳄索罗斯之所以能够连连得手,是因为他摸索出了一套不同于常人的理论,他正是依靠这一套理论来辨识机会,把握机会。索罗斯认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从根本上就存在着偏差,这种主观偏见无处不在。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实验,篮球明明是球体,可无论我们从哪一个角度看,看到的总是圆形。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局限。索罗斯利用的正是这种局限,因为当这种局限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时,就会出现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思想与经济的真实状态的差异。差异越大,就会远离平衡,出现混乱。索罗斯把这种市场波动称为“盛衰序列”。他就是在盛衰转换的混乱过程中,把握机会,从而获取丰厚利润的。索罗斯毫不掩饰地说,他喜欢混乱。为什么喜欢“混乱”这种乱糟糟的坏东西呢?因为混乱中往往蕴藏着常人不会轻易发现的机会。

难在创造。乔治·肖伯纳说:“人们总是喜欢抱怨周围的环境,但我不迷信环境。那些成功的人们总是自己去寻找机会,如果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那么他们就去创造机会。”可见,获取机会的路径不止一条,而创造机会应该是最高境界的路径了,但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创造、创新又谈何容易啊!再以索罗斯为例。大家熟知的对冲基金遵循的是这样一条规律:卖空安全和流动性好的资产,做多风险高、流动性低的资产。它的基本原理是,市场往往会给不安全、不易变现的资产赋予较高的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它最初推出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早起的羊总会吃到嫩草。对冲基金正是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长年累月地实现着滚雪球式的发展。但到了1998年,许多人都摸清了这个原理,各家对冲基金之间竞争激烈,赚钱便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以致一些基金不得不向出资者退还资金。这就是创新与跟风的区别,创新往往会有所向披靡、手到擒来的威力,而跟风只会越来越被动。

联想也会促成创新,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摘下成熟的果实并且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1970年的世界博览会在日本大阪举行,世界上许多人都去了,美国人寿保险公司Afiac的创始人之一约翰·阿莫斯也去了。当时,为了预防感冒,公共场所的很多日本人都戴着口罩。这一现象可能被许多人都注意到了,但是只有约翰·阿莫斯看到了“成熟的果实”,并且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日本人害怕风险,这不正是保险公司的大好良机吗?后来,尽管花了4年时间才在日本取得经营许可证,但是回报却十分丰厚,现在,在该公司140亿的年收入中,日本市场占到了三分之二。

难在勇气。生活中并不缺少机会,也不缺少发现机会的眼睛。就拿我们置身其中的经济现象来说吧,2009年9月1日的沪市指数是下半年的相对低点,这一天你敢吃进吗?要知道沪市前一天大跌了192点多啊!朋友吃进了又劝我吃进,我左思右想,没敢出手,我怕再遇到大跌,那点有限的资金被指数的绳索紧紧套住,动弹不得,以致耽误了一波行情。可见,认识了机会,还要有勇气、魄力和决断能力来抢抓它,如果一味地想、一味地看、一味地说,而迟迟不敢出手,最终只会错失良机。你想想,机会在一边不停地给你抛媚眼,你仍旧无动于衷,机会还不像妙龄少女那样,“哼”地一声,气咻咻地舍你而去么?

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世界大趋势》中论及的第九种思维模式就是关于机会的问题,他在结语中指出:“变革的时代就是机遇的时代,人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就会带来新的需要和欲望,从而产生新的机会。”在通向未来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擦亮眼睛,破除三难,我们随时都会揽机会入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