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吃的是性格

吃的是性格

青年文摘 日期:2021-11-27

以前过年过节有许多的讲究,有的讲究是场面上的、礼仪性的,有的讲究则与吃有关。记得小时候进入腊月后,祖母总要全家人吃茨菰炖白肉,不放盐,对一般人家来说,这可是奢侈品,但是味道一般。祖母说这个时节吃这个好,吃下去可以补一年,嫌不好吃就当补品吃吧。

后来我发现,一年到头,祖母按时令吃的菜还真不少。腊月里吃酸菜,是胡萝卜叶腌制的。清明时节则吃杨柳面饼,就是将刚发芽的杨柳叶子采下来和上面薄薄地“摊”在锅里,非常好吃。到了麦子灌浆将熟未熟的时候会将麦粒捋下来做“嫩仁”吃,这种食物究竟怎么称呼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我们那儿都这么叫,是将要熟的青麦子搓去壳,上锅蒸,再上石磨磨成颗粒状,清香可口。河南著名的小吃“捻转”的做法就是这样的,我们邻县也有直接将青麦粒炒了吃,称“炒青仁”,味道也不错,现在好像都没有这些吃法了。端午节就不用说了,鸭蛋、青蚕豆是我们喜爱的,但雄黄酒和苦艾汤我们就不爱喝了。

仔细想想,我们祖辈的饮食起居始终和自然保持着大致相同的节律。自然的节律太厉害了,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出日落,星转斗移,潮起潮落,草木枯荣,直到生老病死,哪一样不是自然的节律在主宰着?是自然教会我们如何安排生活,于是有了四季,有了十二个月,有了二十四个节气,有了春种秋收……为什么要在清明时节吃杨柳饼?那是提醒春天到了,该安排活计了。为什么急不可待地将未熟的麦粒捋下来蒸着吃?那是老天告诉我们这样可以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而苦艾和雄黄则是为了预防即将到来的暑毒……

在我的印象中,祖辈们对天地总是十分的敬畏而又无比亲近,自然就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祖父从来不看日历,他也不识字,但却不会弄错日子,他记的是农历。我祖父活了近九十岁,几十年过下来,月大月小,还有那么多的闰月,他竟然毫厘不爽。哪天拜神,哪天祭祖,清清楚楚,有条不紊。他也不听什么天气预报,我问他不听怎么知道今天几度,他反问,你连冷暖都不知道?我说好歹晓得明天下不下雨啊,他说那看看天不就晓得了?小时候天没亮时,常常听到开门的声音,那是祖父出门看天了。

祖母说起吃来既重又轻。她经常说不要管吃多吃少,也不要问好吃不好吃,吃嘛,“不就是吃个性格”,这话真的经得起琢磨。食物是有性格的,特别是来自大地上的草木。菜蔬应时而生,带来的是大自然的消息。是寒了还是温了?是干了还是湿了?是软了还是硬了?是甘了还是苦了……这些都不仅仅是味道,它们还是性格,是大自然应时而发的脾性。大自然通过草木将消息传递给我们,与我们交流、对话,提醒我们跟上它的节律,与它一起生活。祖母真是个自然哲学家!

古代有个词很尊贵也很严厉,叫“月令”,一年四季,就该按月令生活,而现在呢?全乱了。不见了四季,没有了寒暑,草木也被勒令易季而生。现在什么吃不到呢?祖母若是活到现在,该不知怎么吃惊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