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插话是必须改的坏毛病

插话是必须改的坏毛病

青年文摘 日期:2020-3-31

说话被别人打断,可不是一个好体验,如果你正在侃侃而谈自己的想法,可能别人的“无心插柳”就会让你的思路打乱。在你抱怨别人“不懂规矩”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打断过别人讲话的经历?我们都知道,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是很不礼貌的事儿,可有时候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心理老师杨阳要告诉你,别以为这只是小事儿,有可能是你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认同所导致的心理焦虑在作怪。

怎么就管不了自己的嘴?

最近读高一的刘明鑫很烦躁,原因很简单老爸老妈给他下了“禁口令”,就是别人说话的时候坚决不许打断、插话。

原来,父母最近发现小刘有点儿话唠的倾向,且对任何话题都有积极的参与热情,经常是大人们在讨论时,他时不时地来一句,开始并不以为什么,还觉得小孩子见识还挺多,可时间长了家长们就觉得这太没礼貌了,也比较缺少家教,所以不得不对他下了“禁口令”,甚至规定家里有客人来拜访时,他要回避。

小刘也曾向爸妈保证过,只坐在一旁听,绝对不插话,可是每每听到那些他感兴趣或是稍有了解的话题时,总忍不住去跟着“唠”,用自己的话说,就是“嘴指挥大脑”,往往是看见爸妈愠怒的眼神才知道,自己又“破例”了。

他就很纳闷,难倒我就管不了自己的这张嘴?

插话可能源于自我防御

对于刘明鑫同学的疑惑,杨阳老师表示在中学生中并不是个案,是很多正在形成独立思维、判断力的青少年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从青少年心理角度来说,他们正在摆脱幼稚,走向成熟,这时就会经历一个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阶段到成人期的人际互动阶段的转变。

在自我中心阶段,青少年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总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认为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应该是被值得关注的。“这样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会让他们与外界竖起一层隔膜,不太容易被外界所接触,就造成了他们有了总是不被别人所理解的感觉,这样他们也不会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当然也就无所顾及,甚至曲解别人。”正是这样的心态,会让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总是想要表达自己,不喜欢别人的指手画脚、品头论足,而插话、打断别人讲话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了最典型的自我中心化的说话方式之一,也是他们一种自我防御与保护的方式。

同时,杨阳老师也指出,爱打断他人的青少年正是由于没有顺利完成从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交际过渡,“一般来说,当孩子出现爱插话、打断别人的情况时,多数家长都会立即纠正,就像刘明鑫同学的家长一样,这会让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受挫,甚至发生思维乃至心理上的混乱,无法在越来越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找准自我定位的角色,这也就促使他们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自我认同不良的心理焦虑。”为了让自己得到认可,找到适合的定位,这部分青少年都会不断地期望在与他人的交谈中得到肯定,不断地重复青春期的那种自我防御的谈话机制。

调节自我认同最好循序渐进

那么要如何改正这个不礼貌的行为呢?杨阳老师强调,家长和老师万不可“一刀切”,就像刘明鑫的父母下达“禁口令”,“这样强制的规定,容易引起孩子在心理上的反弹,不但达不到效果,如果引起逆反心理还会有其他的心理问题产生。”

她建议有这方面困扰的同学不妨先从自身做起,要不断地学会调整自己,最主要的是在青春期向成人期转变的过程中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一定要给自己找到良性的自我认同,只有自己认可才会得到其他人的良性互动,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目标。”

在与他人交流或是倾听他人诉说时,难免会有意见分歧,这时杨阳老师建议大家不妨提醒自己“多给别人一些表达机会,也许从中会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要知道倾听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更是一种修养,因此懂得倾听是成熟的一种标志,也会让你在今后的生活中显得更为优雅。

而对于那些喜欢打断别人、插话的同龄人,杨阳老师也建议大家予以宽容,最初的时候甚至可以多给他们一些表达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去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然后再用语言去暗示他们,“你的想法我已经听懂了,可以来听听我的了吗?”当然被多次打断以后,你也最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用尽量温和的口吻去善意地提醒对方,“我希望在我说的过程中不要被打扰,要不然我的思路可能就乱了,可以吗?”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你的个人修养,同时也会帮助对方去调整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双方都可以达到与他人更顺畅地交流目的,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