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文摘 / 好的小孩教不坏

好的小孩教不坏

青年文摘 日期:2018-11-5

有一回我参加了一个有关青少年问题的座谈会,与会的专家都大谈教育问题,最后轮到我发言,我说关于教育,我的看法很简单,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好的小孩教不坏”,第二句是“坏的小孩教不好”。大家都非常惊诧:既然是这样,教育就无用了,那还要教育干什么呢?

这两句话并非无视教育的作用,而是说通过教育所能做的事情实在是非常有限,因为每一个孩子出生在这个世界就像是一粒种子,种子虽小,却一切都具备了。假如这一粒是榕树的种子,那么就要像培育榕树一样来帮助种子成长,但是不管多么努力照顾,纵使用尽一切资源,也不可能使榕树的种子长成松树,或长成现在最昂贵的红豆杉。

教育所起的作用大概如此,即使再天才的教育家也不应该渴望把榕树变成松树,但我们的很多教育似乎都希望,通过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红豆杉,于是耗神费力地做改变种子性质的工作,这是因为大家都相信红豆杉才是最有价值的。其实,红豆杉固然可以做雕刻、做家具,但平凡的榕树又何尝不是一道风景呢?

教育是在使一棵红豆杉长成好的红豆杉,尽其所用;也在使一棵榕树成长为好榕树,不负其质。如果教育是使红豆杉变成榕树,或使榕树长得像红豆杉,那就完全错了。而齐头式的教育将会使许多红豆杉变成榕树,或使榕树长得像红豆杉。

我说“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第二个原因,是我认为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在的渴望,而不在于填塞什么内容。如果一个孩子内在的渴望被唤起,他真正想为此而努力,那他就不容易变坏了。这内在的渴望,就是我们幼年时常常说的“我的志愿”,这个志愿如果不是口号,而是了解自我本质后确立的目标,那么渴望就产生了。很多充满创造力的人物,他们所受的教育并没有提供让他们成为艺术家的环境,但由于他们的成就动机(也就是内在的渴望),他们走上了自我教育的路径,就比较容易成功。

反之,如果一个孩子内在的渴望没有被唤醒,那么他可能形成两个极端:一是庸庸碌碌终其一生,二是充满反社会的倾向。这就像我们不管土质,把马铃薯、番薯、稻子、西瓜、松树等全部种在一片地里,有的就不会结果,有的反而会破坏水土。其实,教育的原理从大自然中就可以看到。

我说“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第三个原因,是身教重于言教,我们要孩子有好的本质,自己必须先有好的本质,这样孩子就不至于因环境的原因而走上岔路。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小孔雀一定要养在孔雀群中,它才会知道如何开屏,做一只美丽的孔雀。“孟母三迁”的道理也在于此。

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说法,用现代一点的语言讲就是“典型的确立”,我们的孩子如果从小就有好的典型或偶像,那么纵使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他依然有成就动机,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我自己成长的环境就没有为我提供成为作家的资源,但由于我小时候的偶像都是作家,我也就自然地走上作家之路。

我们大致上都同意,关于教育,人格比学问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一个孩子若有健全的人格,而且有生活的智慧,不仅他自己会过得平安、快乐,他也会成为社会的正面因素。如果我们教育出许多有学问、有知识的人,但他们的人格不健全、生活贫乏,那么,将是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哀。

“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结论是,如果钻石被打磨出来了,那么不管怎么包装,它都是耀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