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

读者文摘 日期:2020-11-4

【案例一】

与人分享音乐

高远平曾是经营建筑的企业家,有了积蓄后不忘社会,为爱好音乐的人建一个合唱排练厅。2000年,高远平回到呼和浩特谋生。因为朋友知道他爱好唱歌,就给他介绍了一些合唱团。当时,合唱团没有固定场所,他就想为这些人做点事,于是在海拉尔西街建了一栋小楼,组建了内蒙古赛音安达合唱团。合唱团现有63名团员,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67岁。他不只为爱好唱歌的人搭建舞台,还组织合唱团到各个牧区义演,每年花掉义演费10万元。有一次到一个社区义演后,他还捐了500元钱。高远平把音乐带给牧民的同时,也带去了一片爱心。

点评: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一群年龄不等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是为了音乐,高远平自掏腰包,建了一个合唱排练厅,并经常带领团员们到牧区义演。他们用歌声唱绿了草原,也让牧民们分享到音乐的律动。音乐能使人陶醉,也能给人力量,更能让人心若止水般地睡去。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用歌声交流,用心灵互动……

【案例二】

分享孩子们的感恩

有一位老人叫张家泰,戴着老花镜,手里“捧”着几张明信片,读起了孩子们写给他的信。他连续5年为灾区儿童捐款,从未间断。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时,张家泰已退休在家。他在电视上看到孩子们住在帐篷里读书,心里很不好受。他每年都为灾区的贫困儿童捐款,最少600元,最多1600元。张家泰指着明信片说:“这是我最宝贵的东西。”一句句祝福的话,一个个稚嫩的笔迹,孩子们回馈的明信片,张家泰一直保存着。这样的名信片一共有23张,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希望孩子们将来有出息,报效国家。

点评:地震无情人有情,想起几年前的那场突出其来的灾难,想起灾后的八方援助,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存留一丝温暖;而将这温暖持续到现在的张家泰老人,更有深切的体会。他从那一张张写满字迹的明信片上,读出了孩子们的感恩。今天,我们与老人一起分享这份感恩,心头也会涌上暖意。爱与被爱,永远是统一的,而传递则需要大家的力量。

【案例三】

与村民分享电影

1970年9月,小佘太人民公社成立电影放映队,21岁的王雨涝报了名。随后,王雨涝对领导发誓:“我要把放电影当成一辈子的事业用心去做。”从此,王雨涝走上了放电影之路。45年如一日,放电影已成为他的习惯,他再也离不开电影了。毛驴车拉着电影器材翻山越岭,遍布各村。冬天寒冷,春天沙尘暴肆虐,夏秋两季一下急雨,从山沟里就会突然涌出一股洪水,非常危险,洪水过后道路泥泞不堪,他经常推毛驴车行走。多少个夜晚,他孤寂一人,披星戴月,将一场场电影带给村民,和他们一起分享了电影带来的快乐。

点评: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电影曾是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如今各大影院也是络绎不绝,票房过亿的电影也比比皆是。相比之下,王雨涝的“小电影”意义非凡。自从加入放映队以后,他就没有停下过脚步,而是把“文化快餐”不断地带到村民身边,与他们一起分享其中的酸甜苦乐。45年,他一直奔走在放映道路上,风雨无阻……

【案例四】

献出一片爱

2014年1月9日上午,郑州市中原区卫生监督所监督员李鲁新又出现在省血液中心的采血室内。这已经是她第44次进行成分血捐献。她还根据患者需要,自愿参加成分血捐献。据了解,该献血方式献血耗时长,因血液要经过设备分离,还有一定的风险性,李鲁新为了患者的生命义无反顾。从2007年捐献成分血至今,李鲁新已累计捐献成分血78个治疗量,相当于全血15600毫升,加上之前捐献的3000毫升全血,她的献血总量达18600毫升,这比4位体重110斤成人的血液总量总和还要多。

点评:献血,献出的不仅是鲜红的血液,而是一片爱心。一个人献一次血容易,而十几年一直坚持献血就不那么容易了。血液从自己的身体里流出,再注入别人的身体,这就是爱的传递。受益的生命会记住这份爱,而给予爱的人更是伟大的。当人心变得越来越冷酷的时候,用血去融化它……

【案例五】

分享一片绿色

一个人每年种下几棵树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勤劳忠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人不为浮华遮望眼,一心造林为国为民。这份坚守怎能不让人感动?52年的拼搏,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将造林的事业薪火相传,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4℃,最低气温超过-43℃的高寒区内,成功造出112万亩森林,资源价值超153亿元。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为华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点评:植树造林,是国家持久发展的一项“生态国策”,也得到当地军民的一致拥护。虽然条件恶劣,但塞罕坝林场人不为所动,一直坚持植树造林,搭建起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几十年如一日,他们默默奉献,只求用绿色擎起一片蓝天,为子孙后代造福,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而这个时代正需要这种精神,正需要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