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遗“珠”

遗“珠”

读者文摘 日期:2020-2-12

读资中筠先生自选集中写于2003年的一篇文章,得知资先生1992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曾在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馆中发现一些珍贵档案,其中就有雷海宗、袁同礼的史事。

雷海宗为清华大学教授,一代史学宗师,抗战时期曾任西南联大历史系主任。1949年以后,雷先生因“思想反动”,被调出北京到天津南开大学。袁同礼民国时期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是我国着名的图书馆学专家。

资先生在洛氏基金会档案馆查档时,有几份档案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些档案记载,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时任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官员、着名汉学家费正清与清华大学美国教授温德,曾联名致信洛克菲勒基金会,大意是说目前中国一些着名教授的生活已陷入极端困境,为抢救这批对中国的复兴有极为宝贵作用的知识精英,建议洛氏基金会可分批选择资助这些中国教授赴美讲学。这样既可帮助受助者改善一下生活,又可以加强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信中还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及双方共商赴美教授名单。此方案后被采纳,赴美教授名单中就有雷海宗。

从档案记载中得知,雷海宗当时竟婉拒了这次极为难得的赴美机会。雷先生说学校正遭遇最困难的时期,他这时候不能离开。当时主持西南联大校务的梅贻琦校长曾亲自劝说雷海宗接受邀请,也没能成功。

此外,资先生还意外地发现了有关袁同礼的档案。那是“抗战时期袁同礼与美国图书馆协会以及洛氏基金会大量的通信,都是关于支持中国图书项目的建议。”

“特别是在胜利在望的1944年,袁先生就开始为恢复全国各地的图书馆,补偿战时的损失而做准备,为此积极呼吁国际援助,也卓有成效。”原来袁先生于抗战开始后,率领部分北京图书馆人员南迁,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与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合办后方大学图书馆。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各种途径,向国外征集图书,尤其是通过美、英两国图书馆协会做这件事,并取得成效。除此之外,袁先生又在后方广泛收集中日战时史料和西南地方文献,终于使这方面的档案资料成为日后北京图书馆的重要馆藏。

诚如资先生所说:“在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之时,大批知识精英恪守教育和学术领地,耕耘不辍,使文化得以赓续,保存了民族精华,靠的就是这种可以称之为‘民族魂’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通过像雷海宗、袁同礼这样的个人行为彰显出来的。而雷、袁二人的这些史事,竟在海外档案馆中如遗“珠”般被资先生“打捞”到,真让我们不胜感慨。

不知在海外档案馆中像这样的遗“珠”,究竟还有多少有待我们“打捞”?不过于今看来,窃以为我们眼下更应该“打捞”的,似乎还是在当下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显然早已“沉落”的那种为“使文化得以赓续”的敬畏学术、尊重科学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应是真正的学人思想上乃至灵魂中的遗“珠”,“打捞”这样的遗“珠”,诚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