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壶碎

壶碎

读者文摘 日期:2019-2-14

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话说,一位老先生,其名甚响,不过这故事与他的名姓无关,姑且称之为某先生。某日,某先生访友,其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室内四面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忽然,哗啷啷一声脆响,正所谓银瓶乍破水浆迸,某先生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这时,某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眼,只见主人微笑:

“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

宾主相视一笑。主人自顾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自顾看书。

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如此而已。

此事发生在20多年前,1991或1992年。书房主人年近40,在大学里已是教授,正的,笑傲江湖、踏花蹄香,抬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也是一时无聊,信马由缰往下看,看着看着,教授坐不住了。

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

教授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的。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老教授正随着老太太住在美国的大儿子家。多少年后,老爷子归天,众弟子发一声喊,一拥而上,把老爷子抬成了文化泰斗,回忆文章连篇累牍,老爷子被描述得白衣胜雪,活活就是最后一位民国大师。其实,老爷子只在民国的大学上了一年学,剩下的全在新中国。退休后他将一屋子书留给了小儿子,住到美国去,主要爱好就是推个小车在社区里转悠,把邻居扔出来的沙发电视什么的搬回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先是藏于车库,渐渐竟登堂入室。大儿子力陈中美文化之差异,苦求老爹入乡随俗,由着美国人败家去,老爷子只当没听见。

话说那日,小儿子半年不来电话,夜半三更冷不丁来一次,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爹娘问茶壶,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想不起这一壶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那是“文革”期间,去宜兴出差时,朋友送的一把壶。

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攥住了,是了,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30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然后,就到了2013年,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货,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壶碎事故竟阴险地埋伏着生活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注视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星沉海底当窗见,而教授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不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了一笔钱,几十万吧,还算是钱。在空荡荡的书房里看着那堆钱,他忽然想起,那些书其实还远远值不过那把壶。

“骗子!”

他喃喃骂了一句。

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葛韬的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治壶。

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

心里一动,扭头看葛韬:

“这,是顾先生?”

“是啊。”

哦,这就是顾景舟。

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竟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