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台湾警察的人情味

台湾警察的人情味

读者文摘 日期:2021-2-1

台湾的警民关系有多融洽?我个人倒是有亲身经验。日前我曾陪同大陆友人走访嘉义新港的奉天宫,累了我们信步走进附近的派出所,借用厕所并且顺便问问路。一进派出所,就看见墙上有“乡亲您好,有空欢迎来喝茶”的标语,一位现年29岁、腰间配着手枪的小警察忙不迭招呼我们,除了请我们就座之外,立刻就奉上了饮料和水果。我们和警察闲话家常,也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小警察一一回答我们的问题。过不了多久,值勤归来的派出所主管也加入龙门阵,和我们聊了半个小时。我们吃喝完毕,也借用了厕所。临走前,与我们相谈甚欢的派出所主管和几名警员还亲自送到门口,并且欢迎我们随时到派出所做客。

三位同行的大陆友人问我是否原本与这些警察相熟。我说原本并不相识,与他们是初次见面。大陆友人脸上不无惊讶的表情,说明这种情况在大陆比较少见。我这才意识到台湾警察是有点“特别”。

过去台湾警察并非如此亲民,警民关系也不像现在这么融洽。不说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普通民众对这些警察深恶痛绝,背地里咒骂他们是“狗”、“四脚仔”(意指“禽兽”),即便是20年前,台湾警察的形象也与现在大不相同,号为“有牌的流氓”,因为警察和公民的权力关系极不相称,一般人对警察也敬而远之,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普通民众随便走进派出所就可以和警察喝茶聊天。

细究其中的根本原因,台湾警察的公众形象、乃至于警民关系的融洽,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转变过程。

台湾警察从日据时期的“大人”,变成了威权时期的“人民保姆”,再转变成现在的“穿了警察制服的普通公民”,差不多是台湾社会逐渐正常化、公民权利受到保障的过程。一些有关警察形象的公众调查也显示,台湾警察作为“执法者”的刚性形象渐减,而作为“服务者”的柔性形象渐增,警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和普通民众平起平坐。作为一个警察,遵法守纪、文明执法是最基本的要求,面对守法的普通公民,台湾警察不仅得讲法律,也得讲讲礼貌和人情味。警察首先是人,在警察味之外,人味更浓。

如今在台湾的公共场所,经常是老半天见不到一个警察,但社会和谐运行无碍,无需警察站岗或巡逻。虽说还做不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台湾妇女独自在夜里穿街走巷时不必提心吊胆,只身一人来自外地的旅客也无需太过担心会遇到偷拐抢骗。这种不差的治安状况,其实并非因为警力密布,侦骑四出,也不是因为严刑峻法,而是因为台湾的社会信任度普遍较高,社会安全与福利机制为治安提供了基本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