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幸福与不幸福

幸福与不幸福

读者文摘 日期:2021-2-17

什么是幸福,联合国说不清楚,政治家们也说不清楚。托马斯·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宣告:“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人生来具有,不可剥夺。”很激动人心的言辞,但幸福到底是什么,托马斯·杰弗逊没有说。所以在起草美国宪法时,法学家们就将“幸福”换成了“财产”。

什么是幸福,经济学家也有解读,主要是从收入方面进行解读。倘若有选择,一是自己年薪5万美元,其他人年薪2。5万美元,二是自己年薪10万美元,其他人年薪20万美元,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幸福是相对而言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国家的贫富差别大,中下层的人容易感到不幸福。美国的情况就是这样。1972年以来,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但人们的幸福感只是略有增加。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仍在增长,但许多美国家庭的财富在减少。2013年6月,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是5。21万美元,而2007年12月时则是5。55万美元。

曾经有人提出,幸福与财富可以完全不挂钩。亚洲小国不丹是个穷国,但曾经以人民幸福誉满全球。不丹最先推出幸福指数,一时间全球呼声很高。但现在不丹开始反思,承认自己问题很多,被失业、腐败和贫困等问题困扰。或许,不丹人从来就没有那么幸福过。

幸福是什么,哲学家也有自己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断言:“智慧就是幸福”,让人不知所云。宋词中也有同样的意思:“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但一般凡夫俗子岂能做到,而词人们也大多是悲哀的。

托尔斯泰对幸福也有高见:“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惜,托尔斯泰的英明论断很多时候并不适用,因为很多西方人现在不结婚,幸福的家庭自然无从谈起。根据2010年的数据,美国成年白人中55%的人已婚,成年拉美裔人中48%的人已婚,而成年非洲裔人中只有31%的人已婚。2011年的数据显示,35%的美国青少年在单亲家庭长大,在教育和个人情感方面均逊于在双亲家庭中长大的子女。不过,挪威、瑞典和丹麦等北欧国家的单亲家庭比美国多,婚外生育蔚然成风。但这些国家的人们不急不躁,生活似乎并不因为单亲家庭而受到影响。上述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社会福利都比美国好。这就又回到贫富差别的问题上来:社会福利好的国家大多贫富差别比较小。当然,社会福利好也就意味着,家庭作为提供福利的社会单位的作用大大减少。

怀抱幼儿的年轻父母大多比较幸福,至少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子女长大之后,都迫不及待地离开父母。父母子女相互埋怨是人生的常态。美国律师和作家克拉伦斯·达罗如是说:“我们的父母毁了我们的前半生,而子女又毁了我们的后半生。”

从哲学上说,幸福与不幸福还有辩证关系。美国哲学家艾力克·霍夫是这样说的:“不幸福的根源就是要寻找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