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其实你经常被催眠

其实你经常被催眠

读者文摘 日期:2019-8-17

生活中的催眠

在意大利小镇耶西的一个小超市里,一个大胡子男士边结账边不停地跟收银员交谈。到当天晚上关店,收银员发现收款机里的800欧元现金不见了。翻看当天的监控录像,收银员才发现自己在跟该男子谈话的过程中亲手把这些钱交给了对方。听到这个故事,你也许会想这个人怎么这么笨呢?其实这么白痴的事情每个人都做过。

上课走神,忽略课堂上的一切,老师讲课的内容一句都没听清楚;玩游戏、上网时时间过得超级快,甚至会产生“忘我”的状态,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车内拥挤吵闹,忽然间想起了一件事,于是车厢里的吵闹消失了,窗外的风景也不见了,周围的一切都被遗忘了,此刻的你只感受着那一段忽然被唤起的回忆的画面,直到听见车到站的广播才蓦然惊醒……就像这些“忘我”的状态一样,很多时候,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时,就会在一段时间里完全忽略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处于“催眠”之中。

其实,催眠完全不像电影和小说里渲染得那么神秘。医学上所谓的催眠,就是催眠者用语言、肢体动作等对被催眠者进行暗示,使其注意力集中,从而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的方法。用医学家的话说,“催眠只是将人们分散在各处的精力和思想聚集起来,这并不是处于昏迷或睡眠状态,而是类似于那种当你聚精会神地沉浸在一项工作或阅读一本小说时几乎难以听见他人对你所说的话的状态而已。”

因此,简言之,当人们全神贯注地想或者做某件事情而暂时忘却周围的一切时,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催眠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到催眠的效果,只是不太注意罢了。

看不见的广告

在医学应用中,“催眠”状态下,催眠师能直接进入人的潜意识,改变人们的某些观念,使被催眠的人出现催眠师所希望出现的行为。既然催眠能改变人的行为,生活中催眠状态又是如此常见,商家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了。

1957年的9月,以研究购买动机而闻名的心理学者J·米迦里,推出了轰动一时的“潜意识广告”。米迦里使用自创的投射装置,在电影院中的影片放映期间,每隔5秒便作1/3000秒的投射: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重复投射这样的广告词69次。6周之后,电影院爆米花和可口可乐的销量大幅增加。对于1/50秒的曝光,一般人都很难有所察觉。所以,做1/3000秒的曝光投射,观众们完全意识不到。但是虽然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不见的广告”的存在,这种广告的广告词却能在观众集中精力看电影、处于催眠状态时,进入观众的潜意识,产生暗示效果,使观众产生购买可口可乐和爆米花的欲望。

1958年3月出版的《生活》杂志,报道了这种潜意识广告所造成的震撼。报道中说,潜意识广告甚至能左右人去购买某些原本不打算购买的商品。米迦里一看潜意识广告这么成功,对挖掘催眠状态更加着迷了,他接着把潜意识广告运用到电视上,也得到了大致相同的效果。他还为这个构想申请了专利,并且组织了一家公司来处理“潜意识”的电影和电视。

潜意识广告在电视中的应用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在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布什的广告策划专家们,在宣传其竞选对手戈尔的电视片段中,加入了人们无法感觉到的镜头。如果将这段广告镜头慢放,就可以看到“胡说八道”一词跟“戈尔医疗制度改革计划”同时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胡说八道”广告运动两周内在全美33个州播放了4400次,对戈尔支持率的影响可见一斑。

潜意识广告在美国引起了骚动,并受到了普遍谴责。美国电视伦理管理委员会认为,这种“看不见的广告”显然对人存在着操纵倾向,如果再利用它来进行宗教、政治或思想的宣传,那社会影响力是非常可怕的。所以,禁止播放“看不见的广告”。

小说也会催眠你

除了商业广告,建筑和文学作品其实都在悄悄地对人们进行“催眠”,然后进入潜意识,影响人们的思想。

文学作品的催眠在于通过文字的组合,让人共享书中的人物、情节或者场景,为书中的悲伤而悲伤,为书中的幸福而幸福,为书中的快乐而快乐这个过程中,人已经被催眠,融入书中了!另外,文学作品还会让人产生想象的空间不要小看这样的空间,在读者想象的同时,读者的意识也被缩小至一定的范围内,达到催眠的效果,对人产生影响。看过《水浒传》后,许多男孩子都会把“鸟人”、“洒家”之类的词挂在嘴边,以显示自己的英雄之气;而读过《西游记》后,“何方妖孽,报上名来”则可能成为流行的问候语。这就是“催眠”留下的“后遗症”。

“催眠”其实一点都不像电影和小说渲染得那样玄乎,生活中你可能经常置身其中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在一段时间里完全忽略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催眠高手,而广告、小说甚至歌曲都是催眠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