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中乃真心,庸属妙用

中乃真心,庸属妙用

读者文摘 日期:2021-6-18

《中庸》至今未读懂,像人生这部大书,可能要一直翻到鸡皮鹤发吧。

初读《中庸》是大学时,那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印象最深的是“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这明明是对当代的警醒呀。我仿佛看到多少忙忙碌碌的身影,自掘着没有出路的陷阱还自以为是。其中一个,很像自己。

后来读到程子推荐《中庸》的话:“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大概那时社会和现在有些相似,正道已经不振,歪思邪见充满。子思感叹“道其不行矣夫”,怕心法失传而作此文。

《中庸》装着圣者的心,这颗心是不可度测的。其开篇明义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人的心,本该是天心、是真心、是纯心。只是世道不古、污浊遍地,中正的就可能慢慢歪了。要好好保任住,就需要受教,就需要好好地修。需要修,这样,《中庸》又装上了普通人的凡心。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曾有机会参访当代儒师张培元先生,悉听教诲时,张先生反问:何为国学?一时语塞。先生摇着蒲扇,蒲扇那端送过来先生的一句话:“国学便是生活”。是呀,国学中没有乌托邦,求道不是要我们逃离,《中庸》不是要我们故作深沉。这阵清风吹拂着我们不安的心,要我们实实在在地生活着,要忠,要恕,要“至诚”。

“至诚”可以说是《中庸》的一大发明。“至诚”里,包含着改变一切的潜力。《中庸》告诉我们即使是愚笨至极,只要使出百倍的努力,结果也能成为智者。“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分明讲着“铁杵磨成针”和“愚公移山”的故事。磨针的老妇,扛土的愚公,他们心里都藏着一股看不见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前知,可以转化,可以变腐朽为神奇。这股力量叫“至诚”。

中庸者,非保守,非不敢为天下先。说先,说后,已经有了分别。君子的眼中,应该是无所谓先后、上下、大小,无所谓过往未来。“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种“致中和”的大心,即“菩萨心”吧。《资治通鉴》上有作者子思“荐苟变”的故事。苟变为官时吃了百姓两个鸡蛋,卫君因而不予重用,子思反倒推荐说“不可以二卵弃干城之将”。

能用中庸者,必定是要生其妙用的。君子心中无有分别,方能启用“贤才”。彰明了“天性”的人,才真正懂得了“人性”,才能“无入而不自得焉”。

读懂《中庸》的人,都是最懂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