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常在河边走,孔奋不湿鞋

常在河边走,孔奋不湿鞋

读者文摘 日期:2020-3-17

孔奋成名,是因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

孔奋年轻时跟随儒学大师刘歆学习,是研究《春秋左氏传》最权威最年轻的专家。王莽末年,天下纷乱,战火烧到孔奋的家乡扶风,孔奋带着老母亲和弟弟避乱到河西。乱世需能臣,孔奋的到来,引起了河西大将军窦融的注意。一纸聘书,孔奋成为窦融手下的曹掾,负责守卫姑臧。姑臧是当时河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孔奋主政之后,实行了一系列助推经济发展的新策略,首开羌胡互市,引进外资,减免税费,短短的四年,就把姑臧打造成后汉经济最强市。

作为一市之长,经常与商家打交道,最容易滋生权钱交易的腐败行径,但孔奋常在河边走,坚持不湿鞋。孔奋生活简朴,全家吃粗糠咽野菜,有人嘲笑,也有人质疑他的追求。

面对非议,孔奋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自己做人为官的准则。顶头上司、河西太守梁统就对孔奋极为尊重,每次见到孔奋,太守的言行都非常恭敬;孔奋每次来太守府汇报工作,梁统都要到门口迎接。

陇右、蜀中平定后,光武帝征召了原属窦融的河西地方官员进京议事。河西官员多富翁,“财货连谷,弥竟川泽”,但孔奋例外,就在河西的大小官员们拉着满车财物上路时,孔奋一人一车,行李简单。百姓们看到孔奋这样穷酸地离去,于心不忍,自发地为他集资千万,追着孔奋的车子相送,孔奋坚决辞谢。

孔奋的事迹传到洛阳,光武帝也很感动,正需要这样清正廉洁的官员楷模。于是,一纸任命,孔奋被提拔为武都郡丞。

在武都,孔奋对自己要求依然严格,办事公道,嫉恶如仇,两袖清风。但此时,孔奋遭遇了人生最艰难的抉择和考验。

陇西土匪头子隗茂,带兵夜袭武都,郡守被杀。最糟糕的是,郡丞孔奋的老婆和儿子也被土匪绑架走了。孔奋已是年过半百的老头子,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如果追击土匪,狗急跳墙,妻儿随时都有可能被土匪撕票。如果任其烧杀抢掠,对百姓又如何交代?在这道最艰难的选择题面前,孔奋坚定地选择了前者:追击土匪,直至全歼。孔奋之举感染了百姓,许多民众自愿加入歼灭土匪的行动中。结果土匪被全歼,而孔奋的妻儿被撕票。

孔奋的举动再一次感动了皇帝,光武帝下诏褒奖孔奋,升任他为武都太守。后来,孔奋因为身体原因,辞官不做,直至病逝。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孔奋颠覆了这句几成真理的俗语。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总要有一定操守,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孔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仅治理姑臧有方,还清廉节俭,连面对土匪挟持家人的威胁也严格恪守为官之道,实在难能可贵。由此可见,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人,一定是严格恪守自己的原则、操守,办事公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