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才情超逸:红楼梦史湘云读后感_读后感

才情超逸:红楼梦史湘云读后感_读后感

读后感 日期:2021-4-9

《红楼梦》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女子,相比于温暖婉约的薛宝钗,柔美多愁的林黛玉,史湘云这个人物虽少了一点清幽,输了一段婉约,缺了一份端庄,失了一份温雅,但她却是最真实的那一个,喜欢她的真善美。

她才情超逸,天真烂漫,心直口快,史湘云的出现,无疑让红楼梦多添了一重光彩……

篇一:《红楼梦史湘云读后感》

初中的时候同时买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结果《三国演义》还躺在书柜里面没有开封,《红楼梦》倒是完整地读了几遍。刚开始看《红楼梦》的时候,自己更多关注的是宝玉宝钗黛玉三位主角,后来多读了几遍后,自己渐渐喜欢上史湘云这个角色。她的天真烂漫,开朗乐观和才情洋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史湘云的命运相比林黛玉的更为可怜。撇开父母双亡不提,史湘云寄居在叔叔家里的日子并不比寄居在贾府的黛玉好过。但是,史湘云并不像黛玉那样常常垂泪悯人悲天。

在书中,湘云从来没有正面抱怨过自己的境遇,就连她常常在深夜里做针线活,每月的例银不够花等种种寄居篱下的艰苦,读者也是从宝钗的口中得知的。

每次湘云的出场都给大家带来欢乐。无论是穿着贾母的新衣去扑蝶结果摔了一身泥,还是打趣林黛玉将来找到一个咬舌的林姐夫,还是在宝玉生日的宴席上行酒令打趣丫鬟,醉卧海棠花丛,都塑造了一位阳光可爱,娇憨爽朗的女子形象,令人不禁心生怜爱。

史湘云的才气决不在宝黛之下。无论是向翠缕论述阴阳还是在中秋夜和黛玉在凹晶馆联诗,说出“寒塘渡鹤影”的名句,史湘云的才气都展露无疑。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芦雪庵领着一般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面对黛玉的讽刺,她毫不客气地回了句:“我们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直爽痛快,超凡脱俗。而且在后面联诗的情节中,湘云才思敏捷,经常抢着作诗,到最后竟是和黛玉,宝琴二人对战。让人看了酣畅淋漓,不禁心生敬佩。

史湘云的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她不像黛玉那么多愁善感,尖酸刻薄,也不像宝钗那样世故圆滑。湘云的处世原则是很简单,对自己好的人好,对喜欢的人好。对袭人,平儿这些下人,她没有主子的款,反而时常挂念自己与袭人的情分,细心地托人为其带去金戒指,柔情似水。当得知邢岫烟被下人欺负是,她马上说我们去找二姐姐理论。侠骨豪情。让人不得不喜欢。

在高鹗的续写中,湘云最终是落得终身守寡的下场,而在其他红学的研究中,也有写湘云最终不幸沦为花船妓女,在刘心武先生的解密红楼中,湘云竟是最后陪在宝玉身边,最后在饥寒交迫中逝世的结局。无论是哪种结局,都令人唏嘘。

以上就是我对湘云这个角色的理解,没有像其他红学家那样深刻,更甚至是去考究湘云的原型。但是,无论理解的是不是到位,我都很喜欢这个天真烂漫,才思敏捷,带着侠气的真性情的女子——史湘云。

篇二:《红楼梦史湘云读后感》3000字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天真烂漫、富有才情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她得到了历代读者和论者的普遍赞赏。史湘云虽然幼年就失去父母,在叔婶跟前长大,但是她的性格却有男儿的豪气,而且娇憨纯真,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

她的出场总给人们带来欢乐,但是最终却逃不过悲剧的命运。《红楼梦》中对湘云的判词是这样描写的: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湘云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家的姑娘,贾府的老祖宗史太君的孙侄女。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依靠叔婶生活。而史家已经显露出败落的势头,叔叔、婶婶显然又没有把她放在心上,家道中落,自然不免夜夜做活到三更,且不得有任何抱怨。

每次来到大观园都是史湘云最高兴的时刻,这时候的她大说大笑,又活泼又调皮;可是当不得不回家时,情绪就冷落下来,一再嘱咐宝玉提醒贾母常去接她,凄凄惶惶地洒泪而去,由此可见在家过地很不痛快。

虽然遭遇不幸的命运,但史湘云总是以乐观、旷达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用笑声来驱逐阴霾。史湘云一出场,就是“大说大笑”地,和众女儿很不一样。她是大观园中笑得最多也最有特色的一位少女。

在宴请刘姥姥的饭桌上,她曾笑得“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芦雪庵联句时,她先是“笑弯了腰”,接着是“伏着,已笑软了”,最后干脆“只伏在宝钗怀里,笑个不住”。她就像大观园里的一颗开心果,难怪宝玉会说:“诗社里要少了她,还有什么意思?”缺了她一个就觉闷得慌,催促贾母快将其接来。

她不像林黛玉那样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用叹息和眼泪来折磨自己,她热爱生活,珍重生活中一些平凡而美好的事物。她在“菊影”诗中写道:“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她用暗香比喻菊影,也泛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她是那样认真地寻觅着它们,小心翼翼地珍惜和看重它们。

湘云心直口快,极爱说话,对人对事都很热情。有一次看戏时,凤姐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旦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人,只是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我知道,像林姐姐。”这说明她心无城府,有话就直说从不避讳。

香菱要学诗,不敢打扰宝钗,就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湘云却不以为意。香菱求她教自己,湘云就热心教导,非常乐于助人。

史湘云行为自然洒脱,豪爽率真,具有独特的男儿气概。警幻仙曲对湘云的形容是“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光风耀玉堂”。

第二十二回宝玉前去看黛玉、湘云,只见“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而和睦。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那一弯雪白的膀子摞在被外,上面明显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通过两人的睡态描写,将黛玉的严谨细密与湘云的自然率性做了鲜明的对比。湘云还好着男装,文中有两处描写。

第三十一回,宝钗说她”旧年三月里,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他只是笑,也不过去。后来大家撑不住笑了,老太太才笑了,还说:“扮作小子样儿,更好看了。”

第四十九回,写湘云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众人都笑道:“偏她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她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穿上男装让湘云感觉轻松自在,没有束缚感,更显“简断爽利”。

最可贵的是湘云的内心善良且真诚,她没有门第观念,能够平等待人。

第三十一回中,她亲自带给袭人几个丫鬟绛纹戒指,与先前叫人送来给大观园姑娘们的一样。

第三十八回中,湘云宴请贾府中女眷吃螃蟹,不忘叫人给赵姨娘装满两盆子送去,且一并摆了两桌让太太、少奶奶房里的丫鬟们坐下慢品,等夫人们走后,又摆了一桌请姑娘们房里的丫鬟,并让一旁伺候的婆子、小丫头们都坐了尽兴吃喝。

第三十二回中袭人开玩笑说她‘拿小姐款儿’,湘云急道:“阿弥陀佛,冤枉冤哉!我要这么着,就立刻死了。你瞧瞧,这么大热天,我来了,必定先瞧瞧你。你不信,问缕儿,我在家时时刻刻,哪一回不想念你几句?”袭人因笑道:“说玩话儿,你又认真了。还是这么性儿急。”袭人以前是贾母屋里的丫头,服侍过湘云。湘云从不因自己是主子小姐,而对奴才丫头另眼看待。虽为名门闺秀,却没有一点架子,这是大观园里面众小姐们比不上的。

虽然湘云的本性开朗豁达,但同样受到了当时社会气氛影响。那个时代充斥着悲剧意识,人们被感伤主义情绪包围,任何物质的优厚,都不能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激情。林黛玉就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感伤主义的典型代表。

而乐观知命的湘云到了吟诗寄慨时,也常会表现出与黛玉相同的心态和情愫。

海棠诗会是大观园第一次吟诗活动,也是贾府烈火烹油的红火日子,史湘云却在和韵二首中吟出这样的诗句:“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自是霜娥偏耐冷,非关倩女已离魂。秋阶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潇洒脱俗的史湘云到了落笔的时候也不能摆脱这种时代气氛的濡染。

到了贾府与四大家族相继败落的时候,史湘云的悲剧意识和感伤情绪也在加重。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这一回中,湘云脱口吟出“寒塘渡鹤影”的佳句,黛玉经过思索后对出了“冷月葬诗魂”的绝唱。突然闪出的妙玉评道:“好诗,好诗!果然太过悲凉了,不必再往下做。若底下只这样下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弄的堆砌牵强。”这两句就像是湘云、黛玉用生命体验对凄凉身世的哀吟。这与文章前面所提到的“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光风耀玉堂”相距又何止霄壤!乐而知命的湘云可以忘掉家庭的悲剧给她带来的忧伤,却摆脱不掉时代氛围的挤压。

第五回中对湘云的命运进行描述的《乐中悲》写道: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对湘云的不幸身世抱以深深同情,对她乐观豁达、心无杂念的性情大为赞赏,对她悲凉无奈的终局满怀惋惜之情。史湘云嫁了一个“才貌仙郎”,婚后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却好景不长。

在湘云为贾母送殡一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想起贾母素日疼他,又想到自己命苦,刚配了一个才貌双全的男人,性情又好,偏偏的得了冤孽症候,不过捱日子罢了。于是更加悲痛,直哭了半夜”。最后史湘云早早成了一位孀居的女子,饮下封建礼教为她准备好的那杯人生的苦酒,度过有如李纨一样的凄凉一生。

《红楼梦》中把史湘云那单纯而又丰富、乐观而又有愁苦、豪爽而又多情、既有须眉豪气又具有女性妩媚的性格特色,独擅风韵刻划了出来,赢得了世世代代读者的由衷喜爱。

像史湘云这样一个旺盛而又美丽的生命,最终也没有例外的遭到毁灭,揭示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历史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题材作品,离不开曹雪芹对女性的真挚理解与同情,正因此才能成为千古名著,也给读者留下无数感动与启示。

篇三:《红楼梦史湘云读后感》3000字

从个人而言,史湘云这个角色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没有林黛玉的小性子以及清高,也没有薜宝钗的明火暗霜,如同电视三国演义讲的:交友首推鲁子敬。那么从红楼梦而言,交友首推的是史湘云了。然则这一切还是不能让她逃过命运给她预设的陷阱。

史湘云是那种极易相处的人,这和她随遇尔安的性格有关。史湘云的性格是天真纯洁,敢说敢做,无害人之心,也无防人之意。就是所谓的纯天然,无公害的。所以,这种性格,交友是很好的,但有自身的缺陷就是,史湘云的主见性差了点。

史湘云应该是除薜林外第三号才女,当然,不能算那个尼姑,如果那个尼姑妙玉跳出来,怎么也得排在第一第二位。在书中史湘云写过不少诗词,可以和薜宝钗并驾齐驱,或者说是薜林史三人争锋,薜得海棠之冠,林得菊花之首,那么芦雪庵对句,史湘云是龙头老大。

在贾府中,史湘云应该是除了宝林外,史太君第三个疼爱之人,不仅因为史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人,更重要的是史湘云有贾母小时候的影子,所以对于史湘云,贾母也算是疼爱有加了。

史湘云在大观园众小姐中的命运算差了,甚至比林黛玉都差。史湘云从小无父母,跟着叔叔婶婶过日子,别看湘云在大观园中一副乐天派的性格,但从一个场景可以看出,史湘云在史府的日子并不好过。其场景大概是这样:袭人要做宝玉的针线,想烦史湘云做做,宝钗阻止她说湘云很累,在家常常要做针线活。

史湘云是有侠义的天性,知道迎春受丫环的气,居然能卷着袖子要去评理,整个豁得出去的形象,试问除了夏金桂,谁还能有这样的豪情?林黛玉还嘲笑她又不是荆柯赢政,还说什么真正好笑,好笑吗?如果多点湘云这样的性格,也许半边天早撑起来了。

史湘云胆子极大,天不怕地不怕,当那只仙鹤把林黛玉吓得花容失色的时候,史湘云一副男孩相,居然能找来石块向那个“鬼”扔去,也就是这一扔,成全了绝世名句。

史湘云自小失去双亲,姑奶奶贾母因十分怜爱她,把她接入贾府,与宝玉终日相伴,把她当作男孩子一样去抚养。稍大一些,就被待她并不厚道的婶娘接回史家了。

这时候的史家,已不再昌盛了,而是像第32回里,宝钗对袭人所言的:“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史湘云在叔婶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月银也只有几贯钱,她的处境竟不如贾府的大丫头袭人、晴雯等。

在史家,史湘云事实上是一个有其名而无其实的贵族小姐,是一个得不到婶娘关爱的多余的人。而在贾府呢?与她唯一有血缘关系的姑奶奶贾母也年事已高,只有宝玉时常提醒才能想起派人去接她来。

表面上谁都爱她,谁又都不一心一意地深爱她;谁同她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谁又都不是她的知心朋友;谁也不敢怠慢她,谁又都不十分重视她。一句话,史湘云在贾府也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

除此之外,湘云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对其思想性格也产生了影响。湘云父母双亡,从小无人娇养,但这并没有使她脱离‘绮罗丛’,远离封建礼教,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封建家庭教育的熏陶。她生活在封建统治中心的皇都,并且一直被禁锢在侯门似海的贵族官邸里,受着封建名教思想的濡染,史府的高墙深院,侯门小姐的闺闼,阻挡着新兴社会思潮微弱的春风,传统意识便在她稚嫩的头脑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地盘。

第106回,贾府被抄家,史侯家派人来探望,刚痛哭过的贾母,还不忘问湘云所定的姑爷的家计、人品。当贾母听了回话说:“我前儿还想起我娘家的人来,最疼的就是你们家姑娘,一年三百六十天,在我跟前的日子倒有二百多天,混得这么大了……他既造化配了个好姑爷,我也放心……只愿她过了门,两口子和顺,百年到老,我便安心了。”可见贾母到死还牵挂着湘云。

既然贾母那样疼爱湘云,与她又有血缘关系,为什么没把湘云配了宝玉呢?有人认为憨直的湘云不善于利用她与贾母这层特殊的关系,假如她愿意求得贾母稍加关照,或许她的命运不会如此多舛,湘云阿谀逢迎贾府最高掌权者(她的姑奶奶)贾母的话,她果真就能当上宝二奶奶了吗?

别忘了,贾母是个受封建思想影响很深的贵族老夫人,她深受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她骨子里已浸透了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在随夫,夫死随子。贾母所看中的亲孙女探春的婚事,她都说有她老子做主。

迎春婚后受折磨,她亲奶奶贾母都说,小两口开始都要有摩擦,等有了孩子老练老练就好了。这倒不是说贾母不疼爱她们,对她们的婚事不管不问,而是她不想越权。湘云的婚姻大事,由她叔叔婶婶主宰,贾母认为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不管湘云的婚姻是否幸福,贾母决不会主动出面干涉。

另外湘云虽有聪明才智、美丽的相貌、健康的体魄,但贾母只看到湘云思想性格的表面。在她看来,湘云的言行不符合封建淑女的规范,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率性,毕竟是小孩子的行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便是逐渐磨掉率性,变得圆滑、周全和灵活的过程。

她的热情、豪放改不掉,她也不想改。这样一个胸无城府,疏于思考的女孩,一个意气单纯,不平则鸣的假小子,在这样一个因为周围其他人自私的用心而复杂化了的贾府里,湘云完全失去了招架的能力。更何况她是个性情中人,做事全凭一时冲动,不知全面衡量,也没见她关心过家务,这样的人能成为管家能手吗?

宝钗不仅身体健康、行事做人都符合贾府对宝二奶奶的要求,而且她还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宝钗出身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之家,虽不如先前鼎盛,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经典语录网www.jingdianyulu.net)

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宝钗也胜过湘云。此时的史侯家,也一败涂地了,更何况作为孤儿的湘云,“婶婶待她并不宽厚”,别说没有家私,即便有也轮不到给她带来。

就算贾府以前虽也有过只看人不管家基的先例,如可卿、尤氏等,但对于已经连日常开销都成问题的贾府,如在第75回中,贾母见尤氏吃的是下人的白粳米饭,贾母问其原因,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贾母感叹地笑道:“这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这时选一个家基好人又好的宝钗,不是最佳决择吗?

湘云的悲剧是独具纯真美、豪情美被泯灭的悲剧,也是只求个人高洁的遁世者的悲剧。她虽超越了个人,但未能超越那一时代。她的悲剧,与黛玉、宝钗的悲剧融汇在一起,那乐观中透着悲伤、放达里藏着隐痛的[乐中悲]一曲,汇入了“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交响乐中,丰富了整部乐章。

如果按后四十回的描写,史湘云是得到过甜头的。她配了一个才貌双全的丈夫,估计两人是绝配,不然她丈夫死的时候湘云也不会这样难过了。但终是此书以要以悲剧收场,湘云还是逃脱不了做寡妇的命运,而且估计是没有子女的。

如果按王扶林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来看,史湘云更惨了,最后几句:爱哥哥,赎我……已见可爱的湘云落入烟花,想卖艺不卖身都难。只是可惜,贾宝玉是个中看不中用的,哪有本事救她?何况此时的贾宝玉已经忘了尘世,差不多是半仙半道了。当然老曹只写了八十回,后面史湘云的命运到底如何,还是开头《乐中悲》写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失去才貌仙郎,晚景凄凉。

史湘云的出现,让红楼梦多添了一重光彩,但她并不是只是辅料,如果说贾母是代表史府的辉煌,那么史湘云参与大观园,是在显示史府与四大家族一样在慢慢败落。史湘云的出现是不可或缺的,整个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四大家族中,史湘云体现的是代表之一。

大观园中的人,有好下场的不多,乐天派的史湘云也避不了恶运,确实让人感到痛惜。只恐夜深花睡去,最终花还是睡去了,史湘云也是昙花一谢,辉煌也就在大观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