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名著推荐: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_读后感

名著推荐: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_读后感

读后感 日期:2021-6-27

特定的时代与环境,总是会带来一系列让人唏嘘的悲欢离合。或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或是为了梦想,人生的路上,总那样的起伏不定。

当民族宗教的不同,遇上了激荡的年代,人们又会遭遇什么呢?品读小说,感悟不同的社会与环境带来的故事。

1、《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较快。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

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

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

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2、《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

早在三周前就看完了这本书——《穆斯林的葬礼》,当时看完后心里感觉很沉重,让我无从下笔,所以,直到今天才写下这篇读后感。想到书中讲述的故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心里还是很难平静下来。

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自己亲自看过之后,我深深表示赞同,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讲述民国时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业的老字号和文化;讲述北大燕园的景色,让我对北大和学生时代有些感伤;讲述避难伦敦,让我想起上个世纪的世界战争。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韩新月的命运和与楚雁潮老师之间的爱情。

新月还是死了,带着遗憾走了。但是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

一本厚厚的书,承载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感情,《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

这是多厚一本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又是大冬天的,我居然都读完了,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用玉和月作为线索,描写了一个穆斯林家庭的两段历史两代人的悲欢离合。

也许是电视剧看多了,书只看到一半多,对剧情就有了个差不多的掌握。读这本书最大的收益就是对穆斯林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不过不知道时过境迁,现在的穆斯林是否还如书中所描写的那般有着对信仰的执着?也不晓得是不是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亲如兄弟姐妹?

书中老一辈故事的特定历史是在二战前后,梁子奇为了护玉带着万般不舍离开祖国去了千里之外的伦敦,在这里我知道原来伦敦也曾在二战中饱受摧残。还有战争后由于对祖国的留恋还有对妻儿的留恋,能够让梁子奇毫不犹豫的放弃用十年时间在伦敦构筑起来的美好生活,异国他乡万般好那时候仍然是会要想方设法回国的吧,可如今却是如此的颠覆。

梁子奇女儿生活的年代是文化大革命前后,多么可怕的一段历史啊,让人只能麻木地生活着,也不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思想是高尚呢还是愚昧呢?政治利益都高于生活利益了,学生是党员,竟然可以训导起不是党员的老师了。不用体验那种历史真是幸福。

4、《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

这是多厚一本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又是大冬天的,我居然都读完了。用玉和月作为线索,描写了一个穆斯林家庭的两段历史两代人的悲欢离合。

也许是电视剧看多了,书只看到一半多,对剧情就有了个差不多的掌握。读这本书最大的收益就是对穆斯林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不过不知道时过境迁,现在的穆斯林是否还如书中所描写的那般有着对信仰的执着?也不晓得是不是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亲如兄弟姐妹?

书中老一辈故事的特定历史是在二战前后,梁子奇为了护玉带着万般不舍离开祖国去了千里之外的伦敦,在这里我知道原来伦敦也曾在二战中饱受摧残。还有战争后由于对祖国的留恋还有对妻儿的留恋,能够让梁子奇毫不犹豫的放弃用十年时间在伦敦构筑起来的美好生活,异国他乡万般好那时候仍然是会要想方设法回国的吧,可如今却是如此的颠覆。

梁子奇女儿生活的年代是文化大革命前后,多么可怕的一段历史啊,让人只能麻木地生活着,也不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思想是高尚呢还是愚昧呢?政治利益都高于生活利益了,学生是党员,竟然可以训导起不是党员的老师了。不用体验那种历史真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