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故事 / 揭竿而起的故事及注释

揭竿而起的故事及注释

成语故事 日期:2020-2-26

【成语名字】揭竿而起

【汉语拼音】jiē gān ér qǐ

【成语解释】

高举竹竿作为号召、指挥群众的旗帜。本指秦末陈涉仓促起义,反抗暴秦的事迹。语本汉.贾谊〈过秦论〉。后用“揭竿而起”比喻起义举事。

【成语典故】

汉.贾谊〈过秦论〉(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

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振于殊俗。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闲,而倔起什伯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而转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成语注解】

1、 蹑足:参与其中。

2、行伍:军队的行列,古代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亦泛称军队。

3、 什伯:古时军队中的基层编制单位,在《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则作“仟佰”,“仟”当作“什”。什,十人之长。伯,通“佰”,百人之长。

4、罢散:疲困散乱。

5、将:率领。

6、 兵:指兵器。

7、赢粮:担负着粮食。赢,担负。

8、景从:紧相追随,如影随形。景,“影”本字。

〔参考数据〕

另可参考:《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

【成语出处】

1、清.范文

4、jpg;《沈华阳传》:“逆贼张献忠屡出没于楚、蜀之交,所在残破,揭竿而起者,浸不可制。”

2、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七》:“(陈)国瑞本居六合,有妻有子。李长寿揭竿而起,据有城池,见子绝爱怜之,抚如己出。”

3、《清史稿.卷四三九.戴鸿慈列传》:“俄灭波兰而用严法以禁其语言,今揭竿而起要求权利者,即波兰人也。”

4、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李自成者,迫于饥寒,揭竿而起,固无革命观念,尚非今日广西会党之侪也。”

5、清.昭槤《啸亭杂录.卷八.杨诚斋军门》:“公尝入陛见,其署篆者暴虐,激变营兵,乱军蒲大芳揭竿而起。”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起义举事。

使用类别    用在“民反起义”的表述上。

【揭竿而起造句】    

1、苛政肆虐,常驱使人民揭竿而起。

2、秦朝末年,农民在陈胜、吴广的倡导下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统治。

3、不堪统治者的压迫需索,为了生存,人民只有揭竿而起,奋力一搏。

4、统治者如果横征暴敛,必然导致民不聊生,人民便会揭竿而起,反抗到底。

5、统治者腐败,加上天灾流行、人祸不断,人民不得不揭竿而起,寻求一线生机。

【参考词语】:揭竿为旗

【汉语拼音】:jiē gān wéi qí

【成语解释】:言平民起义时,没有足够的装备,只好举竹竿,当作军旗使用。见“揭竿而起”条。

1、《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汉.贾谊〈过秦论〉:“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源) 

【参考词语】:揭竿起

【汉语拼音】:jiē gān qǐ

【成语解释】:犹“揭竿而起”。见“揭竿而起”条。

1、清.袁枚〈与邵叔宋太史书〉:“伏念能古文者,代不数家,矧值阳数之摽季而孤为之,谈者寥寥,宜也。然男儿作健,正应于此时揭竿起耳。”

【揭竿而起的成语故事】

“揭竿而起”【成语典故】作“揭竿为旗”,出自西汉文学家兼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文中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施行暴政,以致陈涉(名胜,字涉)能以一介贫贱之士,率领数百个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树枝为兵器,高举竹竿作为号召群众的旗帜,使得天下人群起响应,终于遭到灭亡的命运。后来“揭竿而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起义举事。在《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也引用了这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