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故事 / 心平气和的故事及注释

心平气和的故事及注释

成语故事 日期:2024-10-1

【成语名字】心平气和

【汉语拼音】xīn píng qì hé

【成语解释】

心气平和,不急不怒。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年》。

【成语典故】

《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成语注解】

1、 德音不瑕:德音是没有瑕疵的。出自《诗经.豳风.狼跋》。瑕,瑕疵、缺点。

【成语出处】

1、《朱子语类.卷一一.学五.读书法下》:“季札录云:『庶几心平气和,可以思索义理。』”

2、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荆公与先生虽道不同,而尝谓先生忠信,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

3、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4、《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姑娘这段话,道了个知甘苦,近情理,并且说得心平气和,委屈宛转。”

5、.《三侠五义.第三二回》:“走道儿有个法子。越不到越急,越走不上来。必须心平气和,不紧不慢,彷佛游山玩景的一般。”

6、《官场现形记.第三三回》:“这件事我碰着了,倒还是心平气和。”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形容心气平和,不急不怒。

使用类别    用在“平静安详”的表述上。

【心平气和造句】

1、你们应该心平气和地互相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2、了解事实的真相以后,小华就显得心平气和多了。

3、老板总是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难得听他叱责别人。

4、小王很有耐心,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帮别人解决问题。

5、听了这番劝慰的话之后,他才心平气和,不再那么愤怒。

6、林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心平气和的,从不对学生乱发脾气。

7、小孩子犯错时,与其严厉地指责他,不如心平气和地规劝他。

8、他的修养很好,无论别人怎么激怒他,他都是心平气和的,从不发脾气。

【近义词】    平心静气

【反义词】    大发雷霆,心浮气躁,怒不可遏,气急败坏,意气用事,暴跳如雷

辨似:

形音辨误    

同    “心平气和”及“平心静气”都有心情平静的意思。

异    “心平气和”侧重于态度温和;“平心静气”侧重于态度冷静。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辨似例句

林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心平气和的,从不对学生乱发脾气。

他平心静气地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毫无惊慌失措的样子。

【参考词语】:心平德和

【汉语拼音】:xīn píng dé hé

【成语解释】:犹“心平气和”。见“心平气和”条。

1、《左传.昭公二十年》:“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源) 

【参考词语】:心平气定

【汉语拼音】:xīn píng qì dìng

【成语解释】:犹“心平气和”。见“心平气和”条。

1、三国魏.阮籍〈乐论〉:“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

2、《朱子语类.卷一一.学五.读书法下》:“读书闲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 

【参考词语】:心正气和

【汉语拼音】:xīn zhèng qì hé

【成语解释】:犹“心平气和”。见“心平气和”条。

1、唐.权德舆〈叔父故朝散郎华州司士参军府墓志铭序〉:“故秘书包公谓公内外修理,心正气和,君子以为知言。” 

【参考词语】:心和气平

【汉语拼音】:xīn hé qì píng

【成语解释】:犹“心平气和”。见“心平气和”条。

1、宋.苏辙《栾城应诏集.卷一一.试论八首.既醉备五福论》:“百姓相与欢乐于下,而后君臣乃相与偕醉于上,醉而愈恭,和而有礼,心和气平,无悖逆暴戾之气干于其间,而寿不可胜计也。”

2、清.徐增《而庵诗话》:“作诗如抚琴,必须心和气平,指柔音澹,有雅人深致为上乘。” 

【参考词语】:心平气舒

【汉语拼音】:xīn píng qì shū

【成语解释】:犹“心平气和”。见“心平气和”条。

1、宋.曾协〈左朝请大夫前知建昌军陆公行状〉:“公醇厚端靖,内外完好,心平而气舒,虽久处者,未尝际其喜怒。” 

【参考词语】:心平气温

【汉语拼音】:xīn píng qì wēn

【成语解释】:犹“心平气和”。见“心平气和”条。

1、宋.张镃〈读乐天诗〉诗:“学博才兼裕,心平气自温。” 

【参考词语】:气和心平

【汉语拼音】:qì hé xīn píng

【成语解释】:犹“心平气和”。见“心平气和”条。

1、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二.尊生》:“左右供使之人,得清净子弟小心少过谦谨者,自然事闲,无物相恼,令人气和心平。”

【心平气和的成语故事】

“心平气和”原作“心平德和”。晏子,即晏婴,春秋齐国人,在齐景公时任宰相,为当时的名臣。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有一天,景公游猎回来,与大臣梁丘据等在遄台饮酒作乐。当景公对人生有所感慨时,梁丘据亦在一旁附和,故景公说:“只有据与我是相和的啊!”随侍在侧的晏子不以为然,他说:“据和你不过是相同而已,那里有相和!”景公讶异地问:“『和』跟『同』有什么不一样吗?”晏子回答说:“若以烹调为例,在熬煮羹汤时,会适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使之味道调和,才做出美味的料理。君臣相处之道也是这样的。当君王提出一个主张时,作为臣子的应该是从不同角度给予建言,使君王的施为更为完备,而不是一昧地附和而已。再以音乐为例,一篇好的乐章,是各种音符以不同的快慢、高低……组合在一起,互相搭配,调和出优美的音乐,使君子听了,内心能得到平静,德行能趋向平和。所以《诗经》说:德音是没有瑕疵的。像梁丘据这样只会对君王的说法同声应合,就好像把清水加到清水里去调味,谁会想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弹一个单一的音符,谁会想去听它呢?所以『同』是不好的啊!”此处的“心平德和”指的是心情的平静,德行修养的平和。有此境界,人的脾气自然会温和不暴躁,所以后来由此演变成“心平气和”这句成语,形容心气平和,不急不怒。